心血管外二科成功开展复杂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修复手术
2020-04-09 14:52 / 医院新闻 / 人浏览

“以为仅仅是一次普通感冒,没想到差点撂这里”孙先生叹息道,虽然已经顺利康复出院半年多了,但想起当时的身体状况,孙先生还是后怕。

去年7月,孙先生突然出现体温升高,周身不适的症状,考虑可能是感冒了,吃了点药,便没有特别重视了。直到几天后出现胸闷、憋气等症状,并且体温也一度升高到了40.5℃,孙先生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到当地医院治疗,血培养结果诊断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并且血糖升高;心脏超声发现,二尖瓣前瓣脱垂并重度关闭不全,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糖尿病。当地医院给予抗感染、利尿、强心、降糖等积极治疗后,孙先生症状得到改善,遂带药出院。

孙先生回家后,谨遵医嘱,可出院1周左右,孙先生频发心慌,并出现了双下肢的水肿。随即再次医院求诊,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建议机械瓣置换手术治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换瓣手术”,利用人工瓣膜置换自己损毁的瓣膜。这对于只有33岁的孙先生难以接受,置换机械瓣膜后需要长期服抗凝药物,而长期服药后的并发症都是他不敢想象的。

孙先生求诊于省内多家三甲医院,但发现他病情严重都认为瓣膜修复难度太大,建议他瓣膜置换治疗。孙先生多方打听,慕名求诊于我院心血管外二科副主任常青,了解了孙先生的病情后,常青主任医师认为还是有机会进行瓣膜修复的。孙先生仿佛又看到了曙光。

入院后第二天,孙先生复查心脏超声发现左房扩大;二尖瓣叶增厚,收缩期前叶A2区脱向左房侧,见中-重度偏心性反流,瓣尖呈高回声团块样改变,并见腱索断裂残端,不排除后叶穿孔,通过详细了解病情,常青主任医师认为纠正心衰后可以考虑瓣膜成形手术。

经过5天的药物治疗,孙先生心慌、下肢水肿的症状明显改善,也没有再出现胸闷、憋气的情况,孙先生的手术治疗提上了日程。手术当天,被推进手术室的孙先生是紧张的,当听到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的亲切问候之后,心里的负担减轻了很多。当他听到麻醉师温柔的说“来,大口呼吸……好,继续……”。孙先生便就进入了梦乡。但是这边手术室的忙碌才刚刚开始。麻醉医生诱导呼吸,气管插管,检测生命体征;体外循环医生备机、调试;器械护士刷手、打包;手术团队再次对手术方案进行核对。一切都是忙碌的,但一切又都是有条不紊的。

手术医生上台,与麻醉、体外循环、器械等核对无误后,手术开始。开皮、开胸、暴露心脏;插管、转机、打开心腔。行云流水、按部就班的操作后,就看到了被毁损的瓣膜。通过探查,常青主任医师明确了患者的瓣膜损坏情况:前叶A2A3区腱索断裂,前叶赘生物形成,脱向左房侧,后叶穿孔。如果形象的把心脏瓣膜比喻成一个“窗户”,那孙先生的“窗户”就是让“虫子”“吃”穿了一个大洞,还把拉窗户的“绳子”给咬断了,之后虫子还在窗户上修了个窝。往往就算是现实中的窗子出了这种情况也通常是会被换掉的,但长在了人身上东西,换可找不到“原装的”,从而修复的意义也就更大了。修复手术的步骤就是先去掉虫子窝,然后再补上窗户的洞,让后在把拉窗户的绳子重新建好,但这些操作都是在面积4-6cm2,厚度类似A4纸厚度的心脏瓣膜上进行的。清理要清理干净还不能伤到瓣叶,修复要还要精准合适,不能严重影响了“窗户”原有的大小尺寸,拉“窗户”的“绳子”长短误差也在零点几个毫米。完成这些还需要再植入人工瓣环(可以理解成窗框)固定。每一刀、每一针都不能差之毫厘,每一个操作都是如履薄冰。

经过3个小时左右的手术,手术顺利,患者被安全送到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继续围手术期治疗。经过监护室医护团队的悉心治疗,孙先生很快就转出重症监护病房。能够恢复这么顺利还有一点是必须说的。瓣膜修复手术相比于瓣膜置换来说,它保留患者原有的二尖瓣力学结构,维持了左心室原有的基本状态,保证了左心原有的功能,对患者的术后恢复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出院后经过3个月了低度抗凝治疗后,孙先生便摆脱了抗凝药物的困扰,并且到目前为止经过三次复查,心脏超声结果均表示瓣膜修复效果满意。孙先生高兴的说:“这种感觉真好,不用吃药,不用抽血,也不用活的小心翼翼。当时以为要换机械瓣膜可是愁死我啦。现在感觉自己完全就是一个正常人”。

常青主任医师团队从2015年就率先在国内较早开展了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成形手术,一直在此领域保持领先水平。该术式技术难度大,对医生的理论和手术技术要求很高,让许多心外科医生望而生畏。但是瓣膜修复手术,保留了患者完整的左心室力学结构,术后恢复快,心功能好;此外,患者避免了终生抗凝之苦,生活质量好。并且较瓣膜置换手术,患者花费减少几万元,并且大幅度降低了耗材占比,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常1 d72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