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1月29日
经定点救治医院相关医务人员精心诊治和护理
山东省首例确诊的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
临床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于青大附院西海岸院区治愈出院!

▲青大附院副院长孙运波介绍治疗详情
首例确诊患者为37岁男性,武汉人,在日照市工作。因发热等症状,于1月17日在日照市就诊,当晚自行至青大附院市南院区就诊。经省、市疾控部门检测,并经中国疾控中心复核,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1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下设的诊断组专家确认该病例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
首例患者确诊后,市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要求定点救治医院充实加强专家组力量,全力以赴开展医疗救治工作。青大附院市南院区成立了专家组,组建了由医护骨干人员组成的治疗专班,17名医护人员在隔离区“零距离”认真细致诊治和照护患者,每日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组会诊,及时了解患者情况,制定救治方案。
在专家组和隔离病房医护团队全力救治和精心护理下,该患者病情持续改善,呼吸道症状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病灶明显吸收,连续4天体温正常,各项化验指标均正常。两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经医院专家组评估,目前该患者已经治愈,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
医疗专家组组长:为患者示范鼓腮呼吸
“看着我给你示范一下鼓腮呼吸,先慢慢地深吸气,把嘴收成吹口哨一样再用力向外呼气,这样才能做到整个呼吸过程中持续有正压气流撑开你的肺,开始会有点难受,但你要忍住,你像我这样做,你能行,坚持住……”
一场生动的肺功能保健操教学正在进行着,但旁边的医护人员却感动得眼含热泪,因为这场教学发生在青大附院的隔离病房里,发生在山东省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床前,为了让这名患者看清自己的嘴,知道如何用力,3米外的青岛市医疗专家组组长和青大附院医疗专家组组长——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副院长孙运波竟然摘下了口罩⋯⋯
1月29日12时06分,这名患者终于痊愈出院了。

▲青岛市医疗专家组组长和青大附院医疗专家组组长: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副院长孙运波
1月17日,在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孙运波被任命为青岛市医疗专家组组长,这既是临危受命,又是众望所归。从上世纪90年代创立青大附院重症医学科至今,孙运波从事重症医学专业已有20余年。在抗击非典时期,孙运波就是青岛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后又曾担任山东省抗击甲流首席专家,他的足迹遍布胶东半岛的各级大小医院。2008年,他是山东省首批抗震援川医疗队总队长,2018年,他还曾担任上合峰会医疗专家组组长。
在疫情开始之初,孙运波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就对这次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非常关注,上午在市卫健委接受任务和专题培训后,当天下午即对青大附院发热门诊和窗口科室的科主任进行指导培训,同时要求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鉴别诊断和规范治疗的知识传达给了所有医护人员。而短短的5个小时后,最终被确诊为山东省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就走进了医院急诊。
面对疑似患者他走进隔离区
“我们医院此前已经开了发热门诊,刚接受过培训的预检分诊护士警惕性非常高,得知发热咳嗽的患者是武汉籍后,没有让他走进医院候诊区,而是直接带去了感染科的发热门诊,医护人员得知患者咳嗽发烧经过,和最近频繁往返武汉和日照市的病情后,立即将患者安排到隔离区进行观察治疗。”孙运波说,自己闻讯和感染科刘涵云主任赶到发热门诊。
多年与传染性疾病的战斗经验让孙运波处处谨慎,在做好自身充分防护的前提下,孙运波独自一人走进了隔离病房为患者详细问诊查体。“我确定自己已经做好了防护,更要保证隔离区其他医生护士的防护做到足够小心,为了值班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的安全,我愿意承担这个风险。”孙运波说,经过详细检查,他发现这名患者的症状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非常符合。他立即向医院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市卫健委领导和疾控中心专家亲临医院共同研判,作为疑似病例启动市网络直报和病毒送检,最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确认为山东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
“经过检测我们发现,这名患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但幸好我们诊断精准且及时,特别是医护人员都进行了科学有效的防护,防护等级到达到了‘二级+’的标准。”孙运波说,由经过抗击甲流整套培训的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接手照料后,患者在之后的一系列环节都没有任何纰漏,实现医院内零传播和医护人员零感染。
为了患者健康他愿摘下口罩
“这名患者入院的第三天,病情就开始急转直下,迅速发展成重症。”孙运波说,患者的肺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量渗出物充塞于肺泡腔内,导致小气道和肺泡腔内气体陷闭,肺组织出现实变,患者最高发烧达到40度,并出现严重憋气缺氧。不仅如此,这名患者的心理压力非常大,表现为焦虑和谵妄,配合治疗困难,因为担心再也醒不过来,患者接连几个晚上不睡觉,严重影响了他的康复。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医生都会考虑使用呼吸机,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但孙运波知道呼吸机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但给患者带来不可避免的感染风险,各种并发症都会大大增加,而且还会有气胸的风险。一旦用了呼吸机,就意味着患者从重症转为危重症,护理等级会立即提高,需要有护士24小时守在患者身边,医护人员被感染的风险更是大为提高。孙运波更希望通过正常生理的呼吸方式来与疾病抗争,也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孙运波教给患者的是一套肺功能训练操,患者只要坚持连续,原本损伤实变的双肺就能靠他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张开和逐渐康复。刚开始练习时,患者会感到胸部阵痛不适,不愿意配合,但只要坚持练习,患者憋气等症状逐渐改善,他自己练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当时的情况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大的风险,我距离患者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一直站在窗边上风口位置,病房内有完备的消毒设备,因此病毒密度不会太大。”孙运波说,自己身体状况良好,在确定这些因素后,孙运波才敢摘下口罩亲自示范。后来事实证明,自己身体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在治疗的过程中,孙运波非常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隔离病房的护士长王刚冒着被感染的风险,长期间陪伴在患者身边,深入进行心理疏导,逐渐为患者打开了心结,开始积极配合治疗。最终,该患者于1月29日成功治愈出院。
救治确诊患者有了“青岛经验”
“目前已经有两种药物被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症肺炎患者治疗,而且被证明是有效的,这说明这种传染病并不是无药可治的。”孙运波说,目前我市的确诊患者病情均比较稳定,经过及时有效救治,并没有出现危重症患者,甚至没有需要长期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而且随着我市第一名确诊患者出院,另有两名患者已经可以启动出院程序,相信随着治疗的深入,康复出院的患者还会逐渐增加。
除了救治青大附院本院的患者,作为青岛市专家组组长,孙运波还奔走在各个定点医院,对感染隔离病房的流程设置、医护人员的培训和医疗设备的使用进行全面考察,并参与指导重症患者的会诊。
1月26日是孙运波58岁的生日,但他没有回家享受天伦之乐,而是在其他定点医院的会诊现场度过的。
“山东省第一例甲流重症患者是我参与抢救的,山东省第一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也是我主持救治的,他们最终都能顺利康复,这让我非常自豪。”孙运波说,在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这场遭遇战中,青岛的医护人员作为冲锋在前的勇士,展现了无私的大爱。“相信在全社会的齐心协力下,我们一定能赢。”孙运波说,海信为定点医院隔离病房安装的远程影像传送系统,使专家们不用进入隔离区就可以诊治患者,如同亲临其境般指导抢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面对重症患者,多学科专家相互支持、相互包容,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一切为了患者的胸怀,多次更新救治方案,形成了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的“青岛经验”,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更多的城市借鉴推广。
最美“白衣天使”:每天工作十二小时
半个小时衣服湿透、12个小时内只上一次厕所……在青大附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隔离病房,这样的高强度工作状态医护人员已经持续了10天。
“青岛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治愈了,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战胜病毒!”1月29日,青大附院市南院区重症监护室(ICU)副护士长、青大附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特护组组长王刚精神焕发、语带铿锵地说,他和他所在的团队如今信心十足,而仅仅在十天之前,他还不是特别清楚,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意味着什么……

1月18日,没有丝毫犹豫,王刚主动报名奔赴临床一线。“虽然具体情况还不是很清楚,但没有什么好犹豫的,我在ICU工作时间有十年了,救治过很多重症肺炎患者,比较有经验。”第二天,王刚就进入隔离病房开始工作。
报名时,王刚并没有告诉家里,报到前,他给家人通了气,家人的反应让他欣慰:“我媳妇也是医院护士,非常支持我,叮嘱我一定要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父母也说要保护好自己,注意休息,多喝水。”
全副武装,每天工作12个小时
父母并不知道的是,对在隔离病房的王刚来说,“多喝水”有些奢侈。隔离衣,防护服,护目镜,N95口罩,橡胶手套……全副武装下来,不出半个小时,就已浑身湿透。“光衣服就要穿三层:内穿衣、隔离衣、防护服,透气性没有那么好,很快就全身是汗了,为了不耽误工作,顾不上喝水,自然也就不怎么去厕所,12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也就上一次厕所。”
高强度的工作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疲乏,也有精神上的焦灼。“尤其是刚开始那两天,每天要工作大概14个小时,总是特别容易感到疲惫,嗓子还有干痒的感觉,就在想,自己会不会也……”王刚笑着说,熟悉了操作流程后,这种不适感很快就消失了:“后来医院为我们增加了人手,从生活上也很照顾我们,彼此休息的时间也多了,有时候我会和六个月大的儿子视频聊天,看他笑得那么开心,我什么烦恼都没了。”
虽然家人都很理解支持自己的工作,但王刚还是为没有更好地照顾好家人感到抱歉:“今年大年初二是我母亲生日,本来想好好为她庆祝,一家人团团圆圆的,但当天我在隔离病房工作,只好在网上订了蛋糕,晚上给她打了电话。”
王刚从事ICU工作十年,逢年过节回不了家是常态。“节假日期间,会有很多急诊患者被送到ICU,所以节假日往往也是ICU忙活的时候。”王刚说,这是自己职责所在,必须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只有以后再找时间多陪陪母亲了,希望抗击疫情成功后能给母亲补过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