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晓:微创重塑脊柱 支撑生命之重
2018-05-22 08:57 / 深度报道 / 人浏览

    脊柱是人体躯干的中轴骨骼、神经传导的枢纽和最大的运动器官,支撑着人体的整个躯干,结构精细而复杂,同时也是身体结构中发生退行性变化最早的部位。随着人类寿命延长与工作生活模式的改变,脊柱相关疾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且呈年轻化趋势。作为青大附院脊柱外科的带头人,马学晓在传承脊柱外科传统治疗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脊柱内镜微创技术、显微镜技术和机器人技术迅猛发展,青大附院脊柱外科成功跻身国内脊柱微创领域的先进行列,并在人工智能方向上向国际先进水平快速迈进。 

20180522 010043 97 08db4
厚积薄发 走在脊柱外科诊疗最前沿 
    “十年磨一剑,出鞘始见锋”,马学晓1998年毕业于青岛大学医学院,2006年即获得复旦大学骨科博士学位,2012年受省卫生厅公派赴美国芝加哥Rush大学医疗中心、华盛顿大学医疗中心研修1年,获博士后研究经历,回国后在山东省率先开展脊柱外科领域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和数字医学技术,在国内率先将计算机手术模拟与3D打印技术综合应用于高难度脊柱手术,创新性开展3D打印导板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的精确植入等技术,显著提升脊柱手术精准度及安全性。 
    马学晓近年来先后赴法、美、德、韩等国研修交流,致力于脊柱疾患,尤其是退行性疾患和脊髓损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在脊柱微创技术、高位颈髓损伤、上颈椎畸形、重度胸椎管狭窄症、多发脊柱结核、脊柱肿瘤等疑难病症诊疗领域有较深造诣,参与制定国家卫计委脊柱退变性疾患诊疗指南。他完成山东省首例椎间孔镜治疗重度脊柱感染、首例经皮螺钉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等微创手术,并致力于脊柱微创技术的推广应用。 
    2016年,马学晓就任青大附院脊柱外科主任。“脊柱外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科医疗中心的核心与特色专业之一,在胡有谷和陈伯华两位功勋教授带领下,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为代表的脊柱退行性疾患的诊疗水平国内领先,并在复杂颈椎病、重度脊柱畸形、脊柱肿瘤、脊柱感染等各个领域均取得全面发展,对椎间盘的基础研究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马学晓说,站在了无数前辈的“肩膀”上,脊柱外科近年来通过内镜微创技术、显微镜技术和手术机器人技术“三驾马车”拉动,全面进入精准、微创、安全和高效的手术新时代。 
精益求精 将脊柱微创手术做到极致 
    “手术微创化是每一名外科医生的不懈追求,而我们则希望将微创做到极致。 ”马学晓说,传统的脊柱外科手术,通常让人联想到大出血、大伤口以及卧床数月的痛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脊柱疾病可以通过微创手术来完成。脊柱手术创伤从最初的10到20厘米的大切口,减少到两到三厘米的微创切口,到现在应用椎间孔镜技术,只会在患者身上留下长约7.5毫米的超微创切口,患者只需要局部麻醉,医生通过内镜就可以完成所有的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手术时间一般不超过1小时,正常情况下患者第二天就可以下床,甚至出院了。 “椎间孔镜技术是脊柱微创手术的典型代表,其极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但是手术花费却只有传统手术的一半左右。 ”马学晓说。 
    目前,脊柱微创中心年手术量超过1000台,是全省开展脊柱微创技术最多、项目最全的中心,开设的项目包括各种脊柱内镜技术、微创通道技术、经皮螺钉技术、椎体成形技术及微创融合技术等,显著提升脊柱手术精准度、安全性和远期疗效。 
一目了然 显微镜下助力切除巨大肿瘤 
    “脊柱手术专用显微镜是脊柱外科的一件‘神兵利器’,能够帮助医生更精确、安全、高效地完成脊柱开放手术。 ”马学晓说,传统的脊柱外科手术,主刀医生靠裸眼或戴放大镜来操作,不得不扩大切口,来确保手术安全准确。 “脊柱专业显微镜可以将手术视域放大4到10倍,神经结构一目了然,手术中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神经损伤,降低了手术风险。”马学晓说,2017年青大附院从国外引进了山东省首台脊柱外科专用显微镜,在其帮助下完成了包括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胸椎后路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脊柱椎管内肿瘤切除术等多种类型的手术,成功跻身国内脊柱显微镜技术的第一梯队。 
    马学晓曾接诊一名40多岁的胸椎巨大肿瘤患者,她突然出现双腿麻木无力,随后发展为行走困难,大小便失禁。经过详细检查发现,在她颈椎和胸椎交界处长了一个巨大肿瘤。 “肿瘤在患者椎管内体积太大,且肿瘤与脊髓之间的界限不清楚,再加上肿瘤质地比较硬,手术中一次轻微的不当碰触都可能导致患者高位截瘫。 ”马学晓说,借助脊柱手术专用显微镜,他和手术团队在清晰的放大视野下,彻底清除了肿瘤,并成功避开大量细小血管和神经,患者手术后第三天就可以下床活动,5天后就出院了。 
精准治疗 手术机器人毫厘之间“显身手” 
    2017年6月,世界上最先进的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Renaissance在青大附院脊柱外科亮相,引得全城瞩目。 “手术机器人可以辅助外科医生把手术的精准度做到极致,还可帮助医生完成一些传统方法无法完成的复杂手术。 ”马学晓说,手术机器人尖端定位的精度能小于1毫米,总体系统精度小于1.5毫米,在脊柱微创和脊柱矫形这两个领域的应用效能尤为凸显。装机使用半年多来,脊柱外科在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完成了各类高难手术,包括机器人辅助脊柱骨折经皮微创复位内固定术、机器人辅助脊柱畸形矫正术、机器人辅助微创腰椎管狭窄减压融合术、机器人辅助脊柱翻修手术等,治疗效果大大超出了预期。手术机器人的应用推动了脊柱微创技术跨越式发展。 
    “脊柱外科内镜微创技术、显微镜技术和手术机器人技术作为解除患者病痛的尖端武器,在应用时并非是 ‘单打独斗’,而是相辅相成。 ”马学晓强调,未来脊柱外科将坚持传统理念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同时着手探索和发展再生医学,让患者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专家档案 
    马学晓,复旦大学骨科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红宝石最新线路手机版脊柱外科主任、脊柱微创中心主任、山东省创伤骨科研究所所长、青岛市拔尖人才。兼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微创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颈椎、胸腰椎工作组委员,山东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青岛市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组长。擅长应用脊柱微创技术、显微镜技术和机器人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颈椎病等各类脊柱退变性疾患,以及重度胸椎管狭窄症、脊柱肿瘤等疑难病症的综合诊疗。(转自青岛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