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产前诊断中心,几台冰柜在走廊上无声地存储着临床标本,几个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做着染色体与基因诊断的工作。整个楼层安静有序,仿佛这里只是标本和数据的集散地。鲜有人知,就是从这些临床标本和数据中,中心副主任刘世国同志提炼出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入院工作8年,他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达200余分,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他以首位完成人获得山东高校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1项;以第二完成人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山东科技进步奖1项,以第三完成人获得山东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获聘为卫计委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专家,被评为青岛市创新领军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年来,刘世国潜心科研,如今,他的科研之树枝繁叶茂,并将结出更加结实的累累硕果。
不忘初心,8年耕耘不辍
2008年,刘世国从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毕业后来到我院痛风病临床医学中心工作。痛风病研究并非刘世国的专长,但他认为医院将他安排在这个岗位是对他的信任,也是对他科研能力的考验。他从头开始向中心主任李长贵学习,扎实完成中心的每一项科研任务。同时,他发挥自己的专长,在痛风病与遗传研究的结合点上做了大量工作。在中心工作的5年时间里,刘世国参与了李长贵主导的痛风易感基因筛查项目,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于2015年被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上,影响因子10.742分。
科室的工作占据了刘世国全部的工作时间,然而他依旧没有放下自己的科研专长。完成医院和中心交给他的任务之外,他加班加点,继续专攻自己的科研项目。2009年,刘世国获批他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SPG19致病基因候选克隆的研究,获批经费30万。根据当时医院的政策,医院同步配给30万元。对医院配给的费用,刘世国没有当作是对他的奖励,而是作为下一个项目的启动资金,继续在工作之余专攻自己的课题。2014年,刘世国用这笔资金完成的前期工作基础再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课题——抽动秽语综合征相关的染色体易位核型(1q43;5q21)断裂点区域候选基因鉴定及其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此外,在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遗传学研究中,他首次发现DUOXA2基因的1个新错义突变I26M,成果发表于国际临床内分泌领域颇具权威性的期刊J Clin Endocrinol Metab上。2014年,刘世国组建产前诊断中心并担任中心副主任。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他继续全力专攻自己的科研课题。很快,他便取得了新的成果。2016年,刘世国获批国家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子课题。
入院工作以来,刘世国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工作中,8年来从未停歇。对他来说,支撑他这样做的精神动力源自他潜心科研的初心和志向。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愿荒废自己的科研基础,他要一直这样做下去。
百折不挠,与困难“斗智斗勇”
科研路上布满看不见的荆棘,医学研究尤为如此。要得出科学的结论,不仅仅是在实验室里做做实验这么简单。首先,科研者需要发现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继而通过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对大样本数据进行精细分析,最终应用到临床验证实验结论是否正确,是否能真正解决临床问题。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无论哪一个环节有所缺漏,实验都不能成功。科研之路,考验的是科研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也考验着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每一个成果背后,都有一段科研者与困难斗智斗勇的往事。
目前,刘世国领衔的全国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常见致病基因突变调查研究项目采集数据的医院已遍及全国30个省市,把多中心合作的大数据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他的实验台前。然而,在他科研的初期,收集数据的工作却举步维艰。为了获得更丰富的数据,他只身到乡村医院寻求合作。那时,刚刚博士毕业的刘世国没有知名度,许多医院怀疑他的来历和动机,不愿合作。但他并未因此而退缩。再次启程前,刘世国动员他在各地工作的同学、老师,帮助其与各级各类医院协商合作。言及此,憨厚的刘世国笑着说:“我把所有能用上的关系都用上了。”
有了丰富的原始数据,刘世国放佛获得了灵感的源泉。凭着扎实的科研功底,他在这些数据中找到许多值得探讨的课题,这让他兴奋不已,放佛自己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一个个数据如火种一般,在刘世国脑中掀起一阵阵头脑风暴。然而还没等这股风暴全力加速,又一个困难摆在了他的面前——如此多的数据分析,没有团队,项目怎么做得下去?刘世国手中无一兵一卒,仅凭他一人之力,无法调动他的数据大军。
为了解决团队问题,刘世国探索出一条特有的合作路线。他依靠临床遗传学的学科优势,选定遗传病的研究方向,与我院临床专家合作。一方面,临床专家可以通过他的实验获得新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临床的需求也推动着他的科研工作。更为重要的是,他可以与临床专家的研究生团队形成合力完成实验。这一院内合作的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第二次获批国自然基金的项目即是与儿童保健科衣明纪主任合作完成的,关于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遗传学研究是与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科名誉主任闫胜利合作完成。
路在脚下,未来,在眼前
这种院内合作模式是刘世国为了解决自己的团队问题而设计的,实际上形成了科研与临床的良性互动,让刘世国的科研焕发了新的活力。有了调来的研究生“外援”,刘世国的项目得以进展。然而,由于研究生流动性大,课题的连贯性难以保证。这也意味着,刘世国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来统揽多个课题。8年来,刘世国科研成果不断,而这些成果几乎都是他用业余时间完成的。8年来,他很少晚上7点之前出过实验室,也没有给自己多少休息日。为了解除他的后顾之忧,孩子出生后妻子辞职在家照顾孩子已有5年之久。为了科研,刘世国倾尽了全家之力。
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没有热情的支撑一定无法完成。科研虽苦,刘世国更多的感受是欣喜。他告诉记者,有时一天接到好几封被论文被拒绝的邮件,心情十分沮丧,有时一天之内又能接连接到几封论文被采用的邮件,一扫心中阴霾,比什么事都让他高兴。他感慨道:“一旦找对了自己的科研路子,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再怎么碰壁也不觉得疼,付出多少也觉得甘之如饴。”
关于未来,刘世国满怀设想。他想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将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培养成像他一样的科研能手。他说,给他一个团队,他能做出更多成果。刘世国或许没意识到,他的话和一个著名的句子有着相同的结构——“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不同的是,后者是理论空想,而刘世国的科研花果一定会更加丰硕。(宣传部 李晓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