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科机器人手术连获重大突破
2016-08-19 10:06 / 深度报道 / 人浏览

 

“自201410月装机至今,红宝石最新线路手机版心血管外科团队已完成达芬奇机器人手术70例,在国内名列前茅。据统计,今年6月,国内所有医院心外科当月共完成机器人手术13例,青大附院心外科就完成了6例,占据了国内半壁江山。上周心外科团队又完成了世界首例机器人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左心室室壁瘤切除+左心室血栓取术,成绩惊人!”

这是美中互利达芬奇机器人公司中国北区总经理周建童向青大附院王新生院长发来的短信内容。信息中,他对杨苏民领衔的青大附院心血管外科赞叹有加!而上周完成的这台手术是杨苏民团队取得的又一迈入国际前沿的技术突破!

世界首例——绝非偶然之为

201671日,对杨苏民团队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天。他们要挑战前人从未尝试过的一例手术——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不停跳冠状动脉+左心室室壁瘤切除+左心室血栓取出术。这与其说是一例手术,不如说是三个高难度手术的组合:术者需要在一台手术里连续完成心脏冠状动脉搭桥、左心室室壁瘤切除、取栓等复杂技术。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几天前,从江苏远道而来的李先生找到杨苏民主任。患者是在网上查到“2015年青大附院心外科机器人手术全国排名第二”的消息慕名而来。杨苏民听后,既感欣慰和鼓励,又深感压力。面对患者“要做就做微创”的要求,他陷入了沉思:患者不是一般的心脏病,病症如此复杂,怎样才能以最小的创伤取得最佳的手术效果呢?一向善于挑战的杨苏民做出了更惊人的决定,“我们不仅要做微创,还要用机器人来做,而且,术中心脏不停跳!”这一番话,注定了这个手术将史无前例。

常规心脏手术要纵行锯开患者25厘米长的胸骨,但杨苏民没有这样做——他巧妙地设计了左侧肋间隙微创切口进行操作,这已提升了手术难度。而选择心脏不停跳,就更加大了手术的困难级别。“创伤小、不停跳是为了让患者有更好的术后效果,而我们也具备了高难度机器人手术的经验。我们不打无把握之仗,但有这个实力就不该后退!”杨苏民团队全面分析病情,制定了严密的手术方案。

关键时刻,这支团队靠实力说话!在做了充分的术前准备后,上午8时,这名57岁的重症冠心病患者被推入手术室。在麻醉科医生和手术室护士的密切配合下,杨苏民轻轻戳开38mm的微孔,灵活地操作机器人手臂取下乳内动脉,切开闭塞的冠状动脉前降支,将乳内动脉精确地搭在前降支上……在一旁的助手王伟博士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被聪明的机器人放大了40倍的手术视野,准确配合着杨主任的操作。心脏血管桥畅通后,杨苏民又在股动脉、股静脉建立了体外循环。在患者左侧肋间隙划开仅仅7cm的切口,在不断跳动的心脏上切开左心室,行云流水般地完成了心室取栓和室壁瘤切除,几近完美地完成了心室壁缝合!

术后6天,李先生顺利出院。

此时的杨苏民团队还不知道自己已刷新了历史。当达芬奇机器人公司汇总手术资料检索全球资料库时,意外发现这竟是世界机器人手术史上的又一个首例!它,标志着我院心脏机器人手术团队在达芬奇微创心脏手术史上又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最高龄——践行外科医生的承诺

“常规心脏手术微创化,疑难危重高龄心脏手术安全化”——一个月前,心外科团队完成的全国年龄最大的机器人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生动诠释了心脏外科近三年来手术创新的理念。

对于81岁的退休高级教师刘大爷来说,手术是延长生命的最有效也是唯一的方法。但发烧六个月兼有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赘生物、贫血、低蛋白血症的他,已虚弱到不能耐受常规手术。

挑战再度袭来!面对已多次被北京等地大医院劝其放弃手术的高龄患者,接受挑战实施手术还是规避风险简单拒绝?年龄大、合并症多,稍有不慎,满盘皆输。但是,病床上刘大爷渴望生存的话语打动了杨苏民。“杨主任,我们全家在网上查了一个多月,只有你能救我,我们信任你!

“我们有实力、有经验、有患者的信任,怎么不能大胆尝试一次?”

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坐下来一起商讨解决办法:患者年龄大,体质弱,目前国内接受机器人瓣膜置换手术的最大患者是68岁。为高龄患者手术,需要尽量小的创伤和尽量好的效果,杨苏民果断制定了机器人手术方案.....

612日,杨苏民团队成功为这名耄耋老人实施了机器人手术,仅在肋间隙开出的几个微孔中,机器人手臂游刃有余地清除了二尖瓣细菌团赘生物,完成了二尖瓣置换术。而在机器人身后,还是那个潜心钻研、勇于创新的杨苏民团队。

最精彩的手术——永远是下一台

为使患者达到最佳手术效果,再多学习、再新的尝试,心血管外科团队也愿意去做。这是杨苏民团队的心声。但是有谁知道,心声的背后是付出的辛苦,这个团队,每天几乎平均6-8台手术,中午吃不上饭是常有的事。

2015年,杨苏民团队位居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量全国排名第二;2016年上半年,全国排名第一名,昂首迈入国家第一梯队!短短时间内实施了一个又一个重大技术突破,这得益于团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坚持实施精准医疗的理念,在中国乃至世界心外科机器人领域,不断攀登着一个又一个高峰。

有人问曾经的世界球王贝利,哪一个球最精彩。他的回答是“下一个”。对于杨苏民团队来说,哪一台手术最精彩,也是下一台!因为对医学的热爱与追求,创新的理念,在他们心中永存。

 

链接:快速发展中的青大附院心血管外科

青大附院心血管外科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1996年被评为硕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被评为博士学位授予点。经过30余年,众多专家教授的不懈努力和探索,科室已发展成为人才梯队和专业结构合理,医教研总体实力国内先进、国内外知名的心血管外科,是山东省东部地区最大的心血管疾病外科治疗和研究中心及青岛市特色学科,承担着青岛及胶东半岛绝大多数心血管外科病人尤其是危重症病人的治疗任务。

科室自2013年在新团队领导杨苏民主任的带领下发展迅速,床位从42张增加到102张,住院A病区床位33张、住院B病区床位26张,西海岸病区床位19张、监护病区床位27张(设施先进,国内领先)。目前,科室年手术1300例以上,其中重症复杂手术占70%以上,手术死亡率<2%,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省内及青岛市率先开展的新手术、新技术达数十项,尤其是微创手术的开展,覆盖冠心病、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后天性瓣膜病及大血管病等不同外科治疗领域。团队精益求精,创新进取,技术水平日臻精湛,手术数量与日俱增,对各种复杂心血管疾病的手术治疗在省内居领先地位、在国内业已跻身先进行列,多个领域在全国具有突出影响力。

科室已全面进入微创外科手术时代,先后开展了各类小切口、胸腔镜、达芬奇机器人下的微创手术。2015年,全国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量排名第二;达芬奇机器人下二尖瓣置换术手术量为全国第1名;2015年,心脏外科手术量1240台;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手术量连续两年居山东省第一。

科室先后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如:达芬奇机器人下连续滑线缝合技术行冠脉搭桥术(目前世界上只有三人掌握该项技术);世界首例达芬奇机器人下行冠脉搭桥+室壁瘤切除术;达芬奇下机器人高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瓣膜置换手术,患者为81岁男性,是目前世界上该类手术最高年龄患者;所开展的右胸小切口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双瓣膜置换术、二次手术微创瓣膜置换、胸骨上段小切口Bentall手术等,填补了多项山东省内技术空白。

学科带头人积极进取,赴国外顶级心血管外科中心学习参观,对终末期心衰患者的外科治疗有较深造诣。在杨苏民的主导带领下,科室不断引进人才,改建了心血管外科监护室,目前,监护室拥有床位27张(市南院区19张、黄岛院区8张)。除开展常规心血管外科手术的监护治疗,同时开展了各类终末期心衰的外科治疗以及床边血液滤过(CRRT)、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体外膜肺氧合支持(ECMO)、微创器官切开、各类脏器支持等技术,并成功开展了青岛市首例成人心脏移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