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进步源自进取,实力要靠实干
2016-08-19 09:20 / 深度报道 / 人浏览

 

“这是我们科很珍贵的一张照片。你看,这是我们普外科的瑰宝张默道教授,这是于冠君教授、张敬智教授……”望着满满一墙照片,普外科主任周岩冰似乎有很多话要说……

  :沉甸甸的金手模

“去年过年,我们给张教授定制了一个金手模,捧着它,感觉沉甸甸的。”周岩冰感到的“沉”,恐怕不仅是模具本身的重量。

周岩冰的老师张默道教授是青大附院终身医学专家,87岁高龄仍然奋战在门诊一线。就是这位“传奇人物”教会了周岩冰很多:医生要三勤“嘴勤、手勤、腿勤”,多和病人交流、多记录、多照看病人;每天早上530,张教授都会准时出现在病房,亲自给病人换药、检查;70岁时,她还到场指导腹腔镜手术,80高龄自学计算机……

“张老身上这些被她自己称之为习惯的品质,是普外科沿袭了几十年的传统。”周岩冰认为,坚实的文化传承才能培育出一个科室的质量安全文化,而普外科赖以生存和壮大的根基就是这一代代人传下来的严谨实干、创新进取的精神。

“决不能让科室的品牌砸在自己手里,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接过前辈手中的火炬,周岩冰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干:Keep calm and carry on

Keep calm and carry on!”是二战期间丘吉尔鼓舞士气的一句名言,也是周岩冰十分欣赏的。他打趣说,如果用青岛话来解释这四个单词就是“闭嘴!多干!”话有趣,但实干却不易。

曹守根,普外科的一名年轻医师。师从黎介寿院士的他初来普外科,竟也有些不适应。“要学习规范的教材,掌握公认的标准,了解最新的临床和科研进展;病历要书写工整,着装要穿戴整齐,外科操作要规范合理;对病人要用心,对家属要贴心,对同事要热心、关心……这些都是科里对我们的硬性要求,感觉压力不小,有时候甚至也想偷偷懒。可是看到主任们经常工作到很晚,甚至出差的时候也在修改论文、探讨病例,自己真的没有理由放松!”现在,周末从外地开会回来,不管多晚,曹守根都会去病房看一眼病人,这已经成了习惯。

这种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让科室自然生发出一种气氛:走进这里,随便找到一个大夫,询问其近期普外领域的重要数据,无人不是脱口而出。“窥一斑而见全豹”,细节背后是无孔不入的执行力。

“什么是执行力?13项核心制度全部落实就是执行力。”周岩冰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科里人。

7:30,这是普外科雷打不动的早交班时间。每到这时,大家就会围坐在一起,交接、分析病人情况,说病情、提建议、谈看法.....只要是对治疗有用的,大家均可畅所欲言。这样的交班往往使大家既紧张又兴奋,紧张的是怕自己准备的还不够充分,兴奋的是问题得以解决后的酣畅。久而久之,兴奋压过了紧张,因为大家明白,与其把问题留到手术台上让自己惊慌失措甚至造成更可怕的后果,还不如现在“红红脸、出出汗、丢丢人”。

每周二下午4:00,是另一个铁打的时间——读书报告会。不管刮风下雨,周岩冰都会从黄岛院区赶回市南院区,和同事们一起讨论疑难病例,研习国际标准和技术,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坚持了十年,边吃晚饭边讨论已经成为常态。

如此用心地去做每一项工作,为了谁?答案在普外人的心里是统一的:对每一个病人都要仔细问诊查体,小到身高体重、体质指数,大到肿瘤分期,心肺功能等,都必须一清二楚;对有吸烟史的病人,要亲自拍背咳痰,改善病人术前肺功能;为每位病人制定详细可行的诊疗计划,通过科室专家讨论后方可执行;手术方案务尽细致合理,临床用药规范适量,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才能大大降低......

为了病人,每一次查体、每一场研讨、每一项方案、每一次手术,他们慎之又慎。

“对病人,怎么细致都不过分。”就连问诊的语气语调,也是有讲究的。如果病人是农村老人,问诊语言要尽量通俗易懂、语速放慢,确保对方能听得懂、听得明白;职业是货车司机的病人,不妨“称兄道弟”;对本地病号来两句海蛎子味的调侃,无形中拉近了距离。“在这儿看病,俺放心。”病人的口碑,凝聚的是科室始终如一的追求。

  新:向国内外前沿看齐

外练沟通,内强技术——病人眼中的普外科,是内外兼修的普外科。

“我们有义务把国际标准学到手,你学的越精越准就越是对病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减少死亡率和并发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让病人少花钱、缩短住院时间,这是普外科诊治病人的标准,与国际卫生组织制定的诊疗标准不谋而合。

对接前沿的,不仅是诊疗标准,还有技术。胃癌诊治,怎能不学日本国立癌中心Sano、韩国延世大学Noh教授、北京肿瘤医院季加孚教授团队?肠瘘腹腔感染诊治,当属南京军区总院黎介寿院士团队.....说起这些大咖,周岩冰和他的团队如数家珍,因为这是他们立志赶超的目标。想要赶超强者,就要先学习强者,学习他们的检查手段、学习他们的诊断方法、学习他们的手术方式、学习他们的科研思路,学习一切值得学习的理念和技巧,因地制宜,化为已用。

创新,未敢停歇。瞄准前沿,科室的临床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

普外科的腹腔镜微创手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精”的历程,现年均腹腔镜胃癌、结直肠癌手术例数稳居山东省首位、跻身国内先进行列。特别是自2014年医院率先引进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后,科室在周岩冰的带领下,从零起步,不断学习、探索、创新机器人手术技术,积极与韩国延世大学、台北医科大学附设医院的机器人手术团队交流。半年内,科室就逐步开展了远端胃癌、全胃切除、低位直肠、超低位直肠癌、左半结肠及右半结肠等多种机器人手术,手术数量居同期全省第一,稳居全国前列。

周岩冰团队现年均可完成高品质胃肠道手术1000多例,结直肠肿瘤腹腔镜率大于90%,胃癌腹腔镜率大于80%,手术死亡率小于0.4%,五年生存率接近60%,胃肠道手术技术跻身国家第一梯队前列。科室先后获批青岛市重点学科、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机器人与腹腔镜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单位、中华外科学会临床营养学组委员单位、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单位、山东省医学会普外分会副主委单位、青岛市抗癌协会胃癌、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等。

  取:站在国际最高学术讲台上

干了16年普外科主任,周岩冰那颗年轻进取的心没有变,“要想更上一层楼,就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2015年,周岩冰带着科里的年轻大夫登上了代表胃癌治疗最高水准的大会——世界胃癌大会的讲台。作为大会中国地区唯一一位在WTC Events Center主会场演讲的嘉宾,周岩冰以青大附院5000例胃癌治疗详悉的大数据及完整的临床资料,充分展示了在胃癌基础研究、多学科合作、质量控制、微创及机器人手术方面的综合实力,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为中国医生争得了荣誉。

谈起医教研的关系,周岩冰认为它们是相互促进、转化的“三位一体”,这一理念也诠释了团队摘得累累硕果的原因。近五年,科室承担国家自然基金5项、省自然基金2项、市重点课题1项,年均发表SCI论文10余篇。2013年,科室关于胃癌研究的文章发表在外科领域持续排名第一的杂志《美国外科年鉴》上(影响因子8.5),20152016年又分别《Medicine》《Oncotarget》上发表了影响因子为5.76.4的学术论文。科室作为硕博士生培养单位,每年培养博士生10余人、硕士研究生30余人。

“这么多年,我没有一天敢忘记老师对我的教诲。医生的职责就是为病人多做一点事,老师是这样教导我的,我也希望它能深深刻在每个普外人的骨子里。这样,百年后,我们才可以无愧地对子孙说,‘’对病人,对事业,对时代,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

站在那面记录着科室变迁的墙前,拼搏才见的释然和任重道远的坚定并存在周岩冰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