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医学心脏外科领域,有一名令同行称道的后起之秀,他应用达芬奇机器人做心脏搭桥、支架、换瓣手术,是国内第二例做此手术的专家,当时世界上不超过5位顶级专家做过类似手术;2015年,他的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个人手术量居全国第二位;他引领了青岛心脏外科跻身世界前列,让青岛的心外手术在国内外舞台上引人注目,感动了无数患者……他就是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博士、主任医师杨苏民。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张丽玲
把医生职业当做一种信仰
心脏外科是所有外科手术中最复杂、风险最高、医生成长周期最长的学科。杨苏民担任青大附院心脏外科主任以来,手术量迅速增长,2015年,科室手术量达到1140台。达芬奇机器人下二尖瓣置换术手术量全国第一名,他个人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量居全国第二位。
当某个人成功时,我们往往只看到此时的光芒。成功者都有着共同的勤奋和闪光足迹。 1985年,杨苏民作为县城理科状元考入医学院,毕业留校从事胸心外科。如果把医学外科比作炫幻的舞台,那么心脏外科是其中难度最高的杂技表演。杨苏民天生骨子里有一分敢于挑战、迎难而上的劲儿。 1994年,他以专业第一名成绩考入山东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硕士研究生。两年后,又以第一名成绩提前一年转读博士。1999作为优秀人才引进青大附院。
回顾杨苏民童年,自小心灵手巧,10岁能自如拆装收音机,邻居收音机坏了,都找他修,在当地俨然成了小名人。
一般心脏外科医生,能抵达杨苏民这一高度的很难。因为一名优秀的心脏外科医生,身上凝聚了很多东西,过人的勤奋、超强的心理素质、医者的情怀,还要有运动员般的体能,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稀缺资源。外科医生的功力在“手”。杨苏民的理解是,功夫在头脑,手的医术是基本功,头脑想清楚了,才能做好一台完美的手术,他看重思考的力量,敏于行而讷于言。他对医者这个职业超乎寻常地热爱,甚至当做一种人生的信仰。
机器人手术关键还是在人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并非我们理解的机器人代替人的手术。而是必须由高超医术的医生,操纵机器人完成手术。这是在传统手术基础上难度更大的一种微创手术。韩国机器人手术专家说: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韩国应用多年,但是至今没有开展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目前,我国有51台达芬奇机器人,仅有11家医院开展了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可想难度有多大!
传统心脏手术,切开胸骨,切口25厘米。患者胸骨恢复要三个月,住院十几天。应用机器人手术,无须切胸骨,在骨缝里进入,出血少,切口4厘米,住院五六天,创伤是传统手术的十分之一。也因为有了杨苏民,青大附院的心脏外科全面进入微创手术时代,处在了国际领先地位,抵达了中国心脏外科的最前端。
每台手术都体现匠人精神
每个人心脏的大小与自己握紧拳头的大小差不多。心脏的血管呢?只有1.5毫米,相当于铅笔芯一半的直径。杨苏民要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切开1.5毫米的血管进行手术。手术缝合所用的线是我们头发丝直径的五分之一。如果身上没有一种匠人精神,是难以做到的。
杨苏民最大爱好是研究手术录像。只要他听说,国内外哪位医生手术好,他一定要去学。如果不能上门观摩,也一定要找来手术录像反复看,把别人最拿手的医术学为己有,集百家之长。记者采访时,见到他办公桌上堆满了手术光碟。他自己说:“同一台手术,有的步骤是从德国医生学来的,有的是从美国现场观摩的。”他对手术每一个步骤都要求精益求精,实现完美。他先后多次到德国柏林心脏外科中心、美国休斯顿Methdist心脏中心、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院心脏外科中心等机构,进修学习微创心脏外科、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及心肺移植技术等,匠人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每当傍晚时分,杨苏民做完手术,他会独自在办公室的灯光下记手术笔记。这是他从事心脏外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6年养成的习惯。他一年做400多台心脏手术,每一台都记录下来,然后反复琢磨下一台该如何改进?他很专注回忆手术、记录手术,如同专注做手术的这个过程。
他的一位助手告诉记者:“杨苏民主任不停地创新,恨不能每台手术都要创新。 ”显然,这是一位对自己近乎偏执、永不满足的医生。同一类手术,别人会用4个小时,他两小时就完成了。对患者来说,手术时间越短,对身体损害越小。
用400多例猪心练习细节
面对杨苏民今天取得的成绩,有人不解,他是如何做到的?
2003年,为练习搭桥手术,他到上海手术器械厂车间,自费花了7000元买了搭桥手术器械,又去北京自费花了9800元买了进口手术放大镜,让护士把平时手术剩下的线头留下来。装备配齐了,他常下班后,买来猪心练习心脏搭桥手术。猪的体重和人差不多,心脏大小和人体相差无几。这种练习坚持了几年,差不多练习了400多例猪心手术。每一例练习,他仍然像对待患者一样,精心设计,实验各种方法。天道酬勤,成就了今天医术非凡的杨苏民。
世上没有毫无理由的横空出世,世间的美好,不过是耐住寂寞,坚定不移而已。时光,不会辜负每一个平凡努力的人。
每天工作几乎都达10小时
采访时,记者问杨苏民:“你有什么爱好吗?业余时间做什么? ”还没等杨苏民回答。旁边的护士笑了:“看手术录像! ”杨苏民称自己很幸运,他的爱好就是他的工作,他的兴趣也是他的工作。杨苏民平均每天至少2台手术,回到家里一般七八点钟,吃过晚饭就九点了,他很想出去散散步,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常常靠着沙发累得睡着了。第二天早晨依然六点半准时出门,七点前到医院,查看前一天手术患者情况,八点半进入手术间,开始又一天的手术。一年365天,每个工作日都如此,平均工作10小时以上。他平时很少饮酒,担心酒精麻痹神经,会导致手抖。吃海鲜时,他尽量避免用手剥虾虎和螃蟹,担心破坏手指尖的敏感性。
用人文情怀关注每位患者
杨苏民是一位淳厚、坦诚、敬业、严谨的心脏外科专家。从事心脏外科26年来,每一例手术,临上台之前,他都要来到患者床前,用力紧紧地握一下患者的手。这看似简单紧紧一握的动作,蕴含的东西太多了。杨苏民想表达的是我们共同努力战胜疾病。患者解读远不止这些,这里面有温暖、有信心、有感动,还有对患者的爱。他经常说,在病人面前,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就是放弃之路。面对危在旦夕的患者,他会承受常人难以想像的压力与风险,坚持一搏,手术救人。
去年腊八节,威海市立医院一夜送来两名主动脉夹层病人,都很危重,必须立即手术。救人如救火,杨苏民只好在两个手术间交替做手术,团队轮换上阵,他两边跨台,手术恢复后,两人又同一天出院坐同一辆车回威海。
十几年间,只要他主刀的手术,当天晚上10点前他一定要回医院看看患者术后情况,这样回家才能安稳睡觉。病人处于全麻恢复状态,不知道主刀医生夜间来看过,家属不能进重症监护室,也不知道主刀医生曾专程从家里赶来看患者情况。
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对医生职业的责任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