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记神经内科医师高翔
2015-05-13 11:49 / 深度报道 / 人浏览

 

 几乎一天之间,一则题为“青大附院高翔获神经内科技能比赛全国总冠军”的微信以疾风骤雨之势袭卷了青大附院每位职工的朋友圈,人们不约而同地为高翔点赞,同时,也对高翔产生了好奇:她从三千余人中脱颖而出问鼎全国总冠军,有着怎样的过人之处?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带着所有人的好奇,本报记者采访了高翔,真实呈现我们身边的这位年轻医生。

生活没有雾霾

烦心事就像雾霾,当雾霾笼罩时,阳光就照不到心里来。在乐观、积极的高翔眼里,生活里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不能在烦恼的事情上纠结,否则就是作茧自缚,迈不开前进的步子!”

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病房收治了一位脑炎患者,躁动得非常明显。高翔第一次给他做腰穿,因为镇静效果不佳,患者非常不配合,穿刺不成功。家属立刻急了:“技术这么差,今天不做了,明天给找个有经验的大夫来!”第二天,上级医师问高翔:“你还敢给病人再做一次腰穿吗?”高翔想都没想,爽声道:“做!”家属不乐意,强烈要求换大夫!高翔耐心地跟她解释:“我的腰穿技术是经过医院严格培训的,做的病人也非常多,这次保证能够一针穿好!”家属这才勉强同意了。这次,高翔干净利落地一针穿刺成功。事后,上级医师说:“大家都以为你肯定不愿再做了。”高翔笑着回答:“正是前一次没穿好,我才要再成功一次,要保证我的在99.99%呀!”

人只有在乐观、积极时,才有勇气一往无前。

2014年11月,高翔通过提交病例和网上答题,在山东赛区的数百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赢得参加省级赛的机会。可是,时间非常紧迫,只有2周准备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小山一样的备战内容,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高翔没有退缩,白天做好临床工作,晚上回家就埋头苦干。临近考试只有4天了,复习到了关键时刻,一岁的宝宝突然不明原因地发起高烧,并且烧了退、退了烧。高翔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复习,每天折腾到凌晨。宝宝烧了3天,她瘦了3斤。高翔就是个乐天派,即便是在自己快要撑不住的时候,还在自己给自己打气:已经准备得这么充分,千万不能放弃,咬咬牙就过去了!结果,比赛前一天,宝宝出了一身疹子,退热了,原来是“幼儿急疹”!高翔抱着宝宝呵呵直笑:“你是在故意帮妈妈,对吧!”第二天,她抖擞精神,在比赛中状态神勇,三个环节均取得了最高分。

好与坏,成与败,得与失,往往都在一念之间。在一念之间把握住机遇开启成功之门,离不开乐观、积极的心态。

在较真中收获

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高翔认为自己是非常顺利的:从小到现在,她在学习、演讲、讲课、技能操作等数不清的活动中,拿了数不清的奖项。大学毕业,她是校级省级双料优秀毕业生;留院工作,她笔试全省第一,面试仍然第一;医学院授课大赛,她又捧回了一等奖;青岛市“未来之星”病例PK赛,她是季冠军;还有临床技能大赛、医护演讲比赛……优秀是与生俱来的吗?伴随着灿烂的笑容,高翔说:“我有一个爱较真的习惯,我觉得,这个习惯让我收获很大。”较真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当一个知识点似懂非懂时,她想方设法彻底弄懂;当病人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她反复琢磨寻找原因;当她的诊断结果与上级医师不同时,她在反复对比分析中寻找自身差距……就因为她的较真,使一位脑梗死的老人得到恰当的治疗,重获健康。

老人住院时,影像资料很明确地显示:右脑梗死,右侧颈内动脉自起始部至颅内段均闭塞。按常规,老人的病情需要抗血小板治疗。但是,高翔在询问病史时得知,老人在发病前右侧头痛3天。“这究竟是一次不典型的偏头痛?还是与本次脑梗死有一定关联呢?”爱较真的高翔带着这个疑问,反复查看老人的颅脑核磁共振影像资料,除了观察病人 梗死灶的特点之外,还分析了每一张轴位图上的血管横断面。惊喜就在这次较真中出现了!她发现右侧闭塞的血管内出现了动脉夹层的间接征象——新月征!因为动脉夹层的治疗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是不同的,通过调整治疗方案,老人很快获得康复。

如果说这样的较真收获的是挽救生命带来的满足感,那么,她在一位“奇特患者”身上的较真,又让她体会到钻研学术带来的快乐。患者双下肢发紧、乏力、容易绊倒11年,且病情逐渐加重。自发病以来,多家医院均诊断不清,后来被外地一家大医院诊断为神经源性肌强直。患者入住神经内科以后,高翔发现患者肌电图不是神经源性肌强直的典型表现,较真劲儿又上来了。她重新追问病史,用路径图和表格标注了患者11年来的完整病史,终于发现了一个疑点:患者曾经使用氯硝西泮,之后肢体发紧僵直有所改善,而氯硝西泮对神经源性肌强直是没什么效果的。这个发现,无疑是推翻了之前的诊断。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高翔与同事们大胆推测,患者可能患的是“僵人综合征”,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进一步的检查结果证实了这一推测,此后高翔坚持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又在随访中发现并确诊患者患了”重症肌无力”。“僵人综合征”合并“重症肌无力”在全球仅报道了5例!高翔及时撰写英文论文投给2012年第16届EFNS大会,入选为壁报,并发表于《欧洲神经病学杂志》(Eur J Neurol)。

在较真习惯的驱使下,高翔在接诊患者时,经常是先自己分析,再找上级医师和影像科求证、查阅文献报道、积累类似病例。在高翔的手机里,有好多条“临床备忘录”,有的是她发现了特殊的症状,提醒患者做进一步检查;有的是患者的检查该出结果了,提醒自己去询问;有的是提醒自己对病情特殊的患者进行回访……天道酬勤,正因为有了日久天长的循环往复的点滴积累,才有了赛场上厚积薄发、一举夺魁。高翔赢得了评委的一致肯定,也赢得了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

怀善行走福报多

有家人的支持,有患者的信任,有领导老师的鼓励和爱护,有同事们无私的帮助……高翔似乎一直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但,这太多的幸运,能全部用偶然来解释吗?高翔说:“是善良给了我一张通行证。”
2011年春节过后,高翔所在的诊疗组收治了一位来自外地的重症肌无力患者。患者入院时已严重肺部感染,家属的穿着和言谈都显示了他们经济的窘迫。高翔对患者特别关照,一次又一次鼓励患者,向家属解释病情,但令她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患者出现肌无力危象需要气管插管送入重症监护室时,家属要放弃治疗!高翔把知情同意书先放在一边,对家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反复交代只要度过目前最危重的时期,患者就会逐渐康复的。5分钟,10分钟……家属终于同意继续抢救。高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了患者的情况,争取选择患者能够担负的治疗方案。经过一周的机械通气,患者度过了危象,肌力恢复正常。在他们出院的时候,高翔把自己临床上用了很久的握力计和简易肺活量仪送给了患者,手把手交给她如何自己评估病情变化。患者感激地说:“高大夫,以后不来看病,我们也会来看你的!”

回顾自己的成长,高翔说:“感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那些年,每一个轮转科室,都是一次崭新的成长之旅;每一位前辈的教导,都记在心里化作动力。在东区急诊神经科,老师们把我这只临床小菜鸟领入浩瀚的神经专业领域;在呼吸内科,老一辈教授的严谨作风是最好的榜样;在重症医学科,我学会把各种临床技能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而在神经内科,则把定位定性的逻辑思维推向极致。”
善是医者的悲悯之心,善是后辈的谦卑之心,善是对别人给予的一切的感恩之心,高翔认为自己是一个“怀善行走福报多”的幸运儿。

从住院小医师到全国总冠军,这种蜕变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采访的最后,高翔说:“我希望自己的未来就如同我参赛时的宣言——勇攀新高,我心飞翔!”(宣传部  夏禹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