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群手握柳叶刀的医生,他们是一支勇攀高峰的优秀团队。在这里,你会为挂满墙面的感谢信和锦旗所感动,更会为他们精湛的技术所震撼——这就是跨步前进的青大附院胸外科团队。
微创外科的领跑者
提到胸外科,他们的技术在山东省首屈一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还不断问鼎着国际水平。这种技术叫做微创。
2013年,抽烟30多年的刘先生查出肺癌,肿瘤的位置偏偏长在左肺上叶支气管开口处,这个位置的肿瘤很罕见,更严重的是,肿瘤已经侵犯到了肺动脉。时任科主任的矫文捷认真分析病情后,决定对患者实施微创手术。术中,他在患者右侧胸腔开了两个小切口,大的有鹌鹑蛋大小、小的和一粒扁豆相当。矫文捷将摄像头从小切口安置进去,将手术器械从另一个切口伸进去。摄像头和手术器械在矫文捷的手中完美结合,手术持续了3个小时顺利完成,刘先生住院七天后便出院了。
这个手术有个专业名称——单操作孔胸腔镜袖式肺切除加肺动脉成形术,当时尚属山东省首例。
自从1995年在全省率先开展胸腔镜手术后,胸外科就有了这样一支强有力的“微创团队”,作为这支团队的第三任“掌门人”,矫文捷说:“这些年我们所做的胸腔镜肺叶袖式切除、胸腔镜气管肿瘤切除吻合术、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已在省内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微创正在逐渐替代传统的外科手术,而胸腔镜肺叶切除也已成为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首选手术方式。但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医学科技,我们还得不断去学习、去创新。”正是凭借着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胸外科2014年手术量突破2000例,跃居山东省首位,其中微创手术达80% 以上。胸外科自此成为全省唯一一家胸外科培训中心和山东省内规模最大的胸部临床微创治疗中心。
然而,这支团队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向更高的医学领域不断攀登。2014年,在医院引进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的辅助下,胸外科团队又成功开展了机器人手术26例,成为同期引进该系统、手术量排名第二的学科,并成功完成了全省首例达芬奇机器人食管癌手术,为患者提供了最佳手术效果,在微创发展之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谈及科室技术的快速发展,矫文捷心怀感激:“首先,我们要感谢院里的支持,由原先一个病区34张床位到现在的三个病区88张床位,科室规模的成倍扩大为胸外科的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第二,得益于我们全科上下的精诚合作,齐心协力,现在科里的每个人都一门心思往前看、往上走、做实事。我为有这样一支团结向上的团队而由衷自豪。”
高瞻远瞩 十年立科
谈及微创技术的突破发展,当然离不开两任“掌门人”的引导。
胸外科名誉主任沈毅教授是胸外科的第二任科主任,他的身上散发着百年老院大家的风采。担任科主任期间,沈毅高瞻远瞩,规划了学科发展蓝图,营造了积极进取的科室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严谨的作风和负责的态度感染着全科人。为了使学科发展的接力棒顺利传接,他给青年医师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大胆上台手术,锻炼成才,从基本功训练到病历书写的每一道程序都亲自把关。通过手把手的传帮带,魏煜程、王勇杰、田凯华等一批人逐渐成长为了学科的中流砥柱。
如今,沈毅已退居幕后,学科带头人的重任就交到了矫文捷手上。“打铁还需自身硬。”矫文捷认为,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好。所以,他对自身技术的要求堪称苛刻,每天长达16个小时的手术成就了他对高难度手术的熟练掌握。成功开展全省首例两孔法胸腔镜肺叶及肺段切除手术治疗早中期肺癌、全省首例两孔法胸腔镜肺叶袖状切除术,荣获全国胸腔镜袖式肺叶切除比赛冠军,是对他孜孜以求、创新不止的丰厚回馈。
除了技术过硬,矫文捷身上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这种温和的气质很快就能帮患者缓解内心的焦躁和绝望。不少患者夸他脾气好时,他会不好意思地笑笑。“我觉得作为一名医生,脾气好并不是第一位的,真心为患者着想才最重要。面对患者,要抛开所有的因素,单纯从病情分析。可能用温和化解患者的恐惧、用技术解除患者的痛苦,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好医生吧。”
在采访了几位矫文捷主治的患者后,记者了解到,在达到同样效果的情况下,矫文捷总是仔细用药,为患者精打细算省医药费,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他将患者的“心意”打进住院费。也记不清为了患者的生命安危,他多少次牺牲休息时间,倾心研究他的微创技术。
在两任主任的影响下,几位当年的青年医师的技术也日渐精进,逐渐成长为了科室副主任:罗宜人,作为省内开展胸腔镜手术的第一人,如今已担纲起了省医学会胸腔镜学组副组长;魏煜程,在欧洲全腔镜肺叶切除纪念大会上,一举斩获“胸外科手术大师”称号;王勇杰,对胸外科常见疾病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2013年赴美国师从“世界胸腔镜之父”Robert McKenna学习;坐镇黄岛院区胸外科的田凯华和马锴,分别在小切口、电视胸腔镜等微创手术,以及胸部肿瘤多学科治疗方面颇有造诣。
可以说,科室带头人的胸怀和视野决定着一个科室的兴衰。当谈起科室的快速发展时,矫文捷说:“科里的医生护士们才是我最需要感谢的人,这些年科里取得的成绩都是全科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就像是一家人。”
科学管理 驶上发展快车道
在矫文捷的带领下,如今的胸外科实现了两院区、三病区齐头并进发展。
2013年9月,黄岛院区胸外科启用。如何使远在两个院区的科室同步发展,是摆在当时刚走马上任的矫文捷面前的一个难题。“科室发展的基础是医疗安全和质量,我们沿袭了沈毅主任管理科室时的一些好做法,比如,病例讨论、大查房、读书报告会等等,在两个院区同步开展,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在同质管理、质量第一的思路指导下,三个病区的病例讨论、查房、手术安排、值听班、交接班、质控会议等工作同频开展起来。
人员问题也是科室统一发展需要解决的。针对高年资医师,科室执行的是“互动”政策,多位主诊医师到对方病区为疑难患者手术,搭建起了本部、黄岛病区跨海互动的桥梁,也促进了不同病区医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青年医师培养方面,矫文捷也颇有心得:“青年是科室未来发展的希望,培养青年人关键是让他们充分锻炼成长。对于青年医师,我们实行的是轮转制,黄岛院区的青年医师要到本部担任主治医师半年,而这半年里,他们不仅要上手术、搞科研,还要参与科室管理。这一模式运行到目前效果很好,青年医师的眼界开阔了,技术提升了,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也高了。”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水平并不取决于“长板”,而是取决于“短板”。科研不及技术强恰是制约学科全面发展的那块“短板”,而究其原因是科室人员做科研的动力、压力不足。矫文捷就对症下药,一方面着力培养科室人员的临床科研思维,一方面给每个主诊医师组压任务。在“双管齐下”的措施引导下,科室的科研氛围逐渐浓厚起来,近两年先后发表了SCI论文10余篇,其中关于气管肿瘤切除术的论文被国际权威期刊《美国胸外科年鉴》刊载。
迈入2015年,这支“尖兵”团队前进的步伐没有放慢,他们已经将目光投向了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这个更高的目标,在确保微创技术领先地位的基础上,他们必将奋勇争先,为医院发展、为群众健康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