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患者来院就诊,多遵循“门诊是门诊,住院是住院”的分段式诊疗模式,也就意味着从门诊到病房再到手术,患者寻医问诊的并非同一个医生。这也是传统医疗管理模式——“三级医师负责制”下的患者就医轨迹。
主诊医师负责制作为一种新的医疗管理模式,是对传统患者就医轨迹的一种颠覆。它按照疾病或医疗技术分组,将科室医生分为若干团队,由一名主诊医师带领诊疗小组,为患者提供从门诊到住院、手术的“一条龙”诊疗服务。
医疗团队绑定患者诊疗全程
早在多年前,我院就已在外科系统试点实行了主诊医师组。今年6月,主诊医师负责制在全院全面推行。医院按照“以床定组”的原则,在全院已有的37个三级科室设立了主诊医师组234个。每个主诊医师组由1名主诊医师、1名副主诊医师和2-4名主治或住院医师组成。
主诊医师组分工明确。主诊医师作为组长,负责本诊疗组的全面事务,由具有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的医师担任;副主诊医师则承担主诊医师主要助手的职能,由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主治或住院医师是与患者交流接触最多的,他们主要负责观察、汇报病情、病历记录等具体工作。以心外科为例,科室按照77张床位的编制,在三院区共设立了4个主诊医师组,一改单兵作战的状态。医师们从接诊患者了解病情开始,到相应的检查、诊断、治疗及出院后的跟踪随访,都以主诊医师组为单位。在这一过程中,主诊医师全盘统筹,团队全程跟踪负责,实现了门诊、病区、手术的一体化转归和诊疗流程的无缝衔接,也使医生对患者病情的掌握更加全面、系统,对患者的健康指导更加准确、及时。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住院患者。他说,从第一次检查直到手术,主诊团队的医生们全程追踪,不存在以前找不到人或半路换医生的情况。“先前,我住院都不知道该跟谁询问病情,现在一住进来,就由固定的几名大夫负责每天查房,身体稍不舒服了,就能马上找到他们,确实和原来不一样了。”
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形式
从患者角度看,主诊医师组为他们提供了优质、高效的“一条龙”服务;从科室管理角度看,主诊医师负责制有利于提高质量和工作效率。
以产科为例,原先每个院区仅有一个诊疗组,这样三个院区也只有3个组。现在,三院区合理划分为8个主诊医师组,每个组管理10名左右的患者。各主诊医师组中的各级医师分工各有不同:住院医生初步诊断;副主诊医师解答一些基本问题,制定手术方案;主诊医师解决疑难棘手的问题,确定最终手术方案。每个主诊医师组对患者快诊快治、全程控制,不仅使患者看病的过程更有连续性,也进一步理顺和明确了各级医师的责、权、利,使科室内的人力、床位、病员等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降低了平均住院日。
医政部门负责人指出,不论是心外科的“集约分组”模式,还是产科的“细化分组”模式,都是根据床位这一统一标准对科室资源进行的优化配置,最终都要达到质量和效率“双提升”的目的。
一位主诊医师还谈到,由于主诊医师组实行的是动态管理、责权统一、优胜劣汰的管理,这种竞争机制使医师们自觉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夯实医师们的质量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理念,最终将实现通过质量提升、效率提高和技术创新的“三驾马车”拉动科室核心竞争力。
打破“大锅饭”实现责权利统一
谈及主诊医师负责制在绩效管理方面的创新优势,医政部负责人表示,它是一种层级清晰、责任明确的诊疗体系。
“以前是为科里收治病人,而现在则是为自己收治病人。”具体来说,过去同一病区内的医生,不管技术水平、职称高低,干多干少都是一个样,而医院绩效核算只核算到科室。这样的“大锅饭”,显然无法充分调动科室每位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诊医师负责制的实施把竞争直接引入了科室内部,核算单元由整个科室细化到了主诊组甚至组里的每名医师,实际完成的工作数量和质量成为有效考核指标。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分配杠杆将发挥有效作用。
我院主诊医师负责制由三级业务科室主任领导,科主任承担科室的总体规划和全面管理责任,主诊医师则作为各主诊组的直接带头人。这样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了主诊医师的作用,使科主任从繁琐的工作中脱身,有更多的精力谋划、组织学科整体建设、重大项目管理。主诊医师作为主诊组的主体,一方面,要在科主任的领导下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对本主诊组患者的医疗质量与安全承担主要责任,拥有医疗终结权,对本组医生负有奖惩权。另一方面,主诊医师要对组内下级医师的医疗行为负责,规定下级医师的工作职责和权限,负责他们的业务培养、指导和工作质量的监督检查,分担教研室下达给本科室的教学任务。
据医政部负责人介绍,由于主诊医师的地位重要、工作繁重,因此要严格的从医德医风好、业务技术稳定、工作效率高、协作精神强的高级职称人员中竞聘产生。其选拔过程也十分严格,经过个人申请、三级科室科务会推荐、职能部门资格审查、专家委员会评议表决、院办公会研究、三级业务科室主任聘任等层层考验,才能最终当选。
在探索中持续改进
主诊医师负责制管理模式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利于引领学科向专病化纵深发展,将促进组织结构和医疗管理流程的改造、更新。尽管具有诸多有利因素,但在各级人员责权利的调整与落实、学科整体发展、内部绩效合理分配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主诊医师负责制对科室和医院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不断探索的问题。
下一步,我院将在无床位的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设置主诊医师组,在今年年底实现主诊医师负责制全院覆盖,进一步发挥以主诊医师为核心的团队作战优势,将这一管理模式在医院管理实践中更好的运行和深化下去。(宣传部 宫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