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波:医海扬波更远行
2015-03-19 10:01 / 深度报道 / 人浏览

医海扬波更远行
——记东区儿科陈宗波教授

 

陈宗波教授简介:
    陈宗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学位,硕士/博士生导师,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感染学组委员、全国儿科临床病毒协作组委员、青岛市高级专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省卫生系统巾帼建功岗位明星。1984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儿科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9月、1994年9月分别考取同济医科大学儿科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97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在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反复呼吸道感染、癫痫、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等多种疑难杂症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完成科研课题4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在Clinical Biochemistry、Arch Virol、The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Inflammation Research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中华医学系列和其他医学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山东省和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2项。主编《小儿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学》1部,以副主编参编著作2部,以编委参编著作4部。

    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一身简洁大方的穿戴,这就是现年58岁的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陈宗波教授留给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当你与她攀谈起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面前的她在平凡的外表下包裹着的是一颗不断进取的年轻的心。

严谨敬业、勇于探索的学科带头人

    近几年,在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下,陈教授一直致力于小儿手足口病并重症脑炎患儿的基因突变与易感性关系的研究,首次发现CoxB3 VP1在第856氨基酸位点上由谷氨酰胺变异为组氨酸是小儿手足口病并重症脑炎的重要诱发因素;证实IL-10-1082位点、IFN-γ+874位点SNP与脑干损害程度及炎性介质异常释放有关,IFN-γ+ 874 位点A等位基因、IL-10-1082位点A等位基因是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遗传易感因素;TNF-RⅡ+169TG基因型在一定程度上升高了HLA-A33(+)患者EV 71中枢感染的发病的概率,而TNF-α-308GG基因型可能为儿童不易感染EV 71的保护基因。EV 71脑炎患者机体的免疫紊乱随病情而不同,轻症脑炎患者处于全身炎症反应状态,重症病例处于代偿性抗炎症反应或混合性拮抗反应状态,重要炎性细胞因子失衡及基因和氨基酸变异与EV71脑炎脑组织的损害密切相关。该项研究可能为EV71感染并重症脑炎易感人群的早期识别、预后分析和免疫治疗开辟更加有效的途径。有关内容多次在国际儿科大会和儿科感染病学会上做大会报告,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同和关注,研究结果已在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
     为什么陈宗波教授会选择这样一个课题来进行研究?这就不得不说起她参加手足口病救治的那段经历。
     2009年,菏泽、济宁、招远等地区手足口病疫情严峻,陈宗波作为医疗专家组的成员,深入疫情爆发地,迅速开展救援。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发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者可引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会导致死亡。由于手足口病是传染性疾病,陈宗波在大热天却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带上手套、帽子看病,为了尽量少换防护服以便节约时间,她在出诊时间里尽量不喝水、不上厕所,十几分钟的午饭时间就成了唯一的休息时间,吃完饭就又立刻回到门诊看病人。陈宗波和其他专家克服了艰苦的环境和心理的重压,圆满完成了手足口病救援防治任务,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但直至返回,始终有一个疑问萦绕在陈宗波脑中:同样得了手足口病,有的患儿不治自愈,而有的患儿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不同患儿表现出的症状为什么却不尽相同呢?回青岛后,陈宗波便立即投入到了对这一问题的实验研究中。由于白天工作十分繁忙,陈宗波就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研究。50岁的年纪,精力已经不似年轻时充沛,特别是经过一整天的快节奏工作后,更感劳累不适,但陈宗波硬是坚持了下来,甚至连等车、吃饭的时间也想着她的课题。经过实验,她和组员们将肠道病毒COXB3临床分离株的VP1序列结果通过NCBI网站上的BLAST程序进行翻译及比对,发现在第856氨基酸位点上由谷氨酰胺变异为组氨酸与T细胞异常活化、神经元损害程度和临床表现相关;近期又发现,EV71感染引起的高热可诱发CPTⅡ的活性和功能的改变,后者可直接影响到EV71脑炎患者线粒体脂肪酸代谢和氧化供能及ATP产生减少,加重、加速了脑损害的发生和其它器官功能障碍。在多年的临床和研究工作中,每发现一个新的问题都通过反复论证,最终推导出了结论。
    陈宗波常说,科学研究不是做一次就能得出结论的,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去做同一件事,这样才能得出准确和可靠的结果。正是凭借着这种持之以恒、不懈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陈宗波承担了多项山东省卫生厅、省自然基金和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她主持开展的《肠道病毒感染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研究》和《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儿免疫功能障碍及其调节机制的研究》分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肠道病毒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组织损害机制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医术高超、视患如亲的儿科医生

    由于患儿不能准确陈述病情,儿科在我国古代又称“哑科”。“金眼科、银外科,哭哭啼啼小儿科;孩子闹、大人躁、就诊环境乱糟糟”是儿科的真实写照,因此小儿科的诊治之难、工作之累可想而知。
    30余年的行医生涯,陈宗波早已对“孩子闹、大人躁”的情景习以为常。作为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感染学组的委员,陈宗波主要负责小儿感染性疾病、癫痫、反复呼吸道感染、婴儿肝炎综合征、肾脏疾病等多种疑难杂症的诊治,除了忍受吵闹和哭啼,她所要面对的还有患儿突发危重的病情和家长焦急期盼的眼神,高烧、昏迷、呼吸暂停……这一切危急情况的抢救措施陈宗波早已烂熟于胸,这样的情景对陈宗波来说也已经平常得没有上下班之分,没有白天与黑夜之分,更没有节假日之分。
    儿科床位使用率和周转率之高,使得其劳动强度远高于成人科室。由于每年的夏秋季节是脑炎爆发的高峰期,这时期的儿科病房就显得格外紧张繁忙。太阳还未完全升起时,陈宗波就会组织科室人员进行交班、大查房、出专家门诊、会诊等;夜幕降临时,她还在带领医护人员抢救危重患儿。从门诊到病房,从病房再到门诊,这两大工作阵地她一天要走好几个来回,这条路她已走了30多年,从青春花季直到青丝渐白,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儿科主任。但她的信念始终未变,话语始终铿锵: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服务病人,病人的利益永远大于一切。
    陈宗波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半岛网曾报道过一则《10岁智障男孩因病离世,母亲捐献儿子眼角膜》的感人事件。文中提及的智障男孩潘某当时就是由陈宗波教授接诊的。2008年,患儿随父母亲从青州来到了青岛。由于患儿一岁多时就诊断患有先天性脑发育不全,母亲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儿子身上,到处寻医问药,就在儿子病情有所好转的时候,灾难又一次降临到了这个原本就不幸的三口之家中。2012年5月初,患儿出现了发烧、过敏等症状,其父母多方打听,慕名在我院东区找到了陈宗波教授。陈宗波在了解了患儿的病情,并得知了这一家的不幸遭遇后,她的心底油然焕发出了医生救死扶伤的神圣责任感和同为母亲的强烈同情心,这催使着她不遗余力的挽救这条弱小而宝贵的生命。患儿最终被确诊为败血症及伪膜性肠炎,病情十分严重。患儿父母面对着神志恍忽、气息奄奄的孩子,似乎已经不抱希望。但陈宗波没有放弃最后的努力,她甚至劝慰孩子的父母:“哪怕还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也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来争取,请你们相信我。”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陈宗波教授严密把握病情诊断过程中的各种微小症状,亲自为潘硕做了仔细、全面的检查,经过再三斟酌,大胆果断地提出了一套综合治疗方案。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精。在精心治疗下,患儿逐渐脱离了危险,陈宗波教授以其精湛高超的医术将患儿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考虑到患儿家庭经济条件拮据,加之诊疗花费较大,陈宗波带领全科人员自发为潘硕捐款数千元。患儿母亲接到捐款,热泪横流。
    但是,众人的关爱还是没能留住这个稚嫩的生命。由于种种原因,患儿父母最终还是放弃了治疗。2012年6月25日清晨,患儿离开了这个世界。为了感谢医院,回报社会,其母亲捐献了孩子的眼角膜。 
    这件事陈教授回想起来,言语中还是透露出一丝遗憾,“真的很让人心疼,孩子还是没能留下。他的母亲跟我说,在公交车上,只要读卡器发出‘老年卡’的声音,孩子就会站起来让座,虽然先天智障,但他是个懂事、善良的好孩子。愿他在天堂一路走好。也希望所有的孩子能够平安健康。”
陈宗波坦言,做医生三十几年,她最开心、最喜悦的时刻,就是每一次成功的抢救,每挽救回一条生命的瞬间。三十几年来,无论上班下班、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春秋冬夏,只要患者需要,她都随叫随到。陈宗波每次外出开会、讲学或出诊,回院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赶往病房,询问患儿病情,与患儿家长谈心,这是她认为最要紧也是最熟悉的事情。
    陈宗波教授以做儿科医生应做之事为荣,以患儿的身心健康为乐,是广大病患儿童家庭信任的专家,她坚持医生的人生为解除人类的疾病和痛苦而存在。三十年来,她始终在平凡的工作中爱岗敬业,严于律己,奋发有为,无私奉献,她正用自己宝贵的医疗技术和朴实无华的爱播撒儿童的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