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贵:让理想引领前行的脚步
2015-03-19 09:52 / 深度报道 / 人浏览

让理想引领前行的脚步

——记代谢性疾病科、痛风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李长贵教授

 

     在痛风病领域,李长贵是一个广为熟知的名字。同行们佩服他,因为科研能力突出,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多个汉族人群痛风致病基因;痛风病患者熟悉他,是因为数以万计的患者听过他举办的义务讲座,接受过他的诊断和治疗,为他的人品和学识所折服。 

攀登理想的最高峰

    1986年,李长贵以优异的成绩本科毕业,留校从事内科临床及教学工作。 

    当时,作为“富贵病”的糖尿病的发病率已呈逐年上升趋势。工作中,找李长贵求治的糖尿病人渐渐多了起来,亲戚、朋友中也有不少人得这个病。李长贵努力帮助每一个向他求助的人,但常常觉得力不从心。他苦恼地发现,自己掌握的那点课本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病人的临床需要。1990年底,李长贵开始投入到考研的准备之中,并于199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师从金之欣教授,攻读内分泌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 

     对这个年龄最小的弟子,金之欣教授把毕生的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李长贵读研的第二年,金之欣教授将他派驻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实验室做实验,主要研究胰岛素、胰高糖素和生长抑素间的相互调节及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李长贵在这里待了足足半年,凭借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提前半年完成硕士学位论文。这段经历对李长贵来说弥足珍贵。李长贵不但开拓了视野,科研潜能也被成功激发,这为十几年后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4年,李长贵以优异成绩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录取为内分泌与代谢病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是内分泌专业泰斗陈家伦教授,研究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及早期防治。读博期间,李长贵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忙碌在实验室,提前半年完成博士论文,并相继在中华系列杂志上发表论著5篇,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扎根实现理想的沃土

    1997年,李长贵博士研究生毕业,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当时作为沿海城市的青岛,经济蒸蒸日上,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急速上升。为遏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高发,青岛市政府拟投资筹建内分泌糖尿病研究所。导师得知这一消息,推荐了李长贵。山东是李长贵的故乡,他义无返顾地来到青岛。那时全省内分泌专业的博士只有3人。 

    来到青岛后,他很快投入到内分泌糖尿病研究所的筹建工作中,但现实并不尽如人意,他的特长得不到发挥。于是2001年底,李长贵来到了我院。对李长贵来说,青大附院给他提供了释放能量的机遇和舞台,使他很快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2002年,李长贵将痛风病作为主攻方向,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痛风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来医院工作的当年,李长贵即获得山东省博士基金项目的资助(8万元)。在此基础上,2003年获得青岛市重大项目的支持(30万元),与课题组成员一起共同完成了山东沿海5000余人的痛风病流行病学调查,同年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2004年,他被借调到国家基金委工作半年,2005年拿下个人第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随后在痛风研究方向再次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特别是2010年,李长贵教授获得一项科技部“973”计划前期研究项目,资助经费达997万元,李长贵为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该项目课题组由16个省市自治区的顶尖科学家组成,包括首都医科大学、南方基因组中心、南开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等我国著名科研院所的科学家。在担任青大附院科研处副处长期间,作为负责人,李长贵先后参与筹建了青岛大学中美干细胞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痛风病实验室。 2006年,痛风病实验室成为青岛市常见病重点实验室;2009年该实验室进一步发展为山东省科技厅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2010年,在上述两个重点实验室基础上,发展为山东省痛风病临床医学中心,该中心为我省十大临床医学中心之一。

鉴于李长贵在痛风领域的贡献和发展前景,2011年,他本人获山东省政府“泰山学者”称号,并作为发起人和大会执行主席与北京大学附属积水潭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台湾高雄医学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及人民卫生出版社一起,于2011年8月在青岛成功举办了我国首届东方痛风论坛,论坛汇集了海峡两岸痛风领域的顶尖专家。2012年5月,李长贵率领大陆痛风领域的10多名专家,参加了在台湾高雄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痛风研讨会,并应邀在大会上作会议主持和专题报告。目前,东方痛风论坛已连续在上海、四川、北京成功举办四届。

    十余年的飞速成长,李长贵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以勿庸置疑的实力在痛风病领域独领风骚,他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累并快乐着

    在很多人印象中,李长贵科研能力很强。记者在采访中和李长贵聊起这个话题,问他:“搞科研,您有独特的技巧吧?”也许这个问题比较幼稚,李长贵听后露出灿烂的笑容:“其实科研最需要的是勤奋和执着,讲一段我的经历,你就明白了。” 

    1996年11月9日,李长贵正在上海市内分泌研究所实验室内作试验。突然,实验室剧烈摇晃起来,连墙体都倾斜了,实验台上的瓶瓶罐罐滚落了一地。“地震啦!地震啦!”走廊里大家边跑边喊着冲下楼去。此时,李长贵的实验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月,正到了出数据的关键时刻。他用手死死抓住试验台,用身体压住实验资料,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护住这些珍贵的资料!几分钟后,一切回归平静,等大家从外边回来,发现李长贵在一片狼籍的实验室里仍在埋头做实验。 “李长贵,你不要命啦!”大家问他。李长贵笑了笑说:“我命大。”正是这次试验所获得的宝贵数据,组成了李长贵博士论文的骨架。事后得知,当时上海的确发生了里氏6.1级地震,震中位于吴淞口。 

2007年,作为访问学者,李长贵在美国佐治亚大学医学院学习一年,研究糖尿病易发骨质疏松的机制。该实验涉及破骨细胞活性、形态及溶骨能力检测等试验技术。这些技术李长贵从未接触过。来到美国后,李长贵不分昼夜地在实验室做实验,短短的2个月时间就掌握了这些技术,并根据自己对实验的理解,对实验流程和实验成分进行了修改,获得了非常漂亮的实验结果。他所完成的破骨细胞形态和溶骨能力实验结果,图像清晰,数据确凿,美国专家对李长贵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得这样漂亮的实验结果感到吃惊,因为美国专家鲜有看到像他这样勤奋好学、兢兢业业的访问学者,并希望我院多介绍像李长贵这样的访问学者来实验室工作。

除了大量的临床、科研工作,李长贵还开展了大量公益讲座,普及知识,做好预防。每次举办讲座或活动,会场上应者云集、座无虚席。这些年来,李长贵潜心于痛风病标化和优化治疗方案的研究,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有关文献,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痛风病的分期、分级、综合、联合治疗方案,并在山东省各地市及上海、北京、哈尔滨、四川、山西等地进行了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该治疗方案不但明显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而且使痛风疼痛缓解的时间由过去的1-3天,缩短为现在的1-3个小时,慕名找李长贵看病的人越来越多。

 回顾走过的路,李长贵颇有感触地说:“每一个人,几乎都怀揣一颗理想的种子,并坚持不懈地用辛勤的汗水来浇灌它。别人看到的所谓成功,不过是理想从种子变成了果实。我是个理想主义者,始终让理想引领前行的脚步。” 

 

李长贵简介 

     李长贵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指导导师,科技部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首席科学家。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高尿酸学组副组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兼痛风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山东省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泰山学者,山东省“突贡专家”,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痛风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山东省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红宝石最新线路手机版代谢病科主任。1997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内分泌专业博士学位和学历。1999年晋升内分泌专业副主任医师。2003年破格晋升为内分泌专业主任医师。2004年作为借聘专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作半年。2007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佐治亚州大学医学院学习1年。近年来主要从事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在痛风病研究方向先后承担了1项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首席)、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位),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首位),山东省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首位),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首位)。近5年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SCI收录杂志论著20余篇,其中1篇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累及影响因子近7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