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执着 诠释多彩人生
——记东区心脏超声科主任姜志荣教授
姜志荣教授简介:
现任青大附院超声诊断学教研室副主任、东区心脏超声科主任,青大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助理,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青岛市知名专家。兼任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超声委员,山东省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超声工程学会常委及心脏超声超声专业副主委等职务。现为民建青岛市市委副主委兼崂山区主委、民建中央妇委会委员、山东省委妇委会主任、青岛市政协常委、崂山区政协常委。
从事医教研工作32年。擅长超声对疑难复杂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以及超声对胎儿心脏畸形的诊断,专长高危妊娠对胎儿心脏结构与功能影响以及超声新技术监测化疗和放疗对肿瘤患者心脏的近期与远期影响研究。近年来,主编专著12部,参编2部,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承担科研课题10余项。近五年以首位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医学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高校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社科成果二等奖2项,省医学教学优秀论文三等奖2项、青岛大学优秀教学奖等科研教学成果17项,2013年获医院突出贡献奖。
熟悉姜志荣的人都说,她精力旺盛,像上紧了的发条,不管做什么都充满激情。听到这样的评价,姜志荣爽朗一笑:“习惯了快节奏做事,习惯了把每件事都认真做好,如果让我停下来,让我糊弄事,我心里有道坎儿过不去……”一句实话,让人想起那句励志的古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醉心事业: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983年,姜志荣毕业于青岛医学院并以优异成绩留校工作。在给学生上诊断学课时,她发现心电图成了学生们感到最棘手的难题。为此,她千方百计创新教学方法,并开始编撰《心电图学与临床实践》。那时,女儿才4岁,正是需要妈妈精心呵护的年龄,但她无暇管孩子。有一次,她连续工作40个小时没休息,半夜回家时,见孩子趴在床边睡着了,眼角边还挂着泪珠。她把孩子抱到床上,心里难受了好一阵子。1992年,《心电图学与临床实践》付梓出版,后来该书成为青岛医学院、浙江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等学生学习参考教材。
作为青岛大学特聘教授和超声诊断学教研室负责人之一、博士研究生导师,姜志荣锐意教改,善于思考总结,主持完成了山东省首批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改革基础与临床传统的分段式教学模式,创新基础与临床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解决学生理解图像困难的问题,她收集了100多种心脏病超声动态和静态图像,制作了一套彩色超声心动图系列视听教材和教学课件,主编《超声心动图学基础与临床》研究生参考教材。为此,她获得青岛医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电教一等奖、青岛大学优秀教学奖和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多年来,姜志荣始终在门诊一线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做超声诊断。一次,她给一个全身紫绀的5岁患儿做检查,发现患儿是单心室。这么严重的畸型,全国能做这种手术的医院也没几家,手术费用又极其高昂。患儿父母哭得撕心裂肺,那场景深深震撼着姜志荣的心,她立下志向,开展产前胎儿心脏畸形早期诊断,不让悲剧再次上演。
姜志荣曾接诊过一名高龄孕妇,她的第一个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已经手术,第二次怀孕后,她精神负担非常重,想提前知道孩子是否健康,但跑了多家医院都不能确定。当时,孕妇已怀孕41周,但胎儿心脏超声检查最适宜的孕周应该是22至28周,晚孕阶段随着骨骼成熟胎儿心脏不易显示,增加了检查难度。姜志荣克服困难认真检查,诊断胎儿患有肺动脉近乎闭锁假性共同动脉干畸形。孕妇最终引产,胎儿解剖的结果证实姜志荣的诊断完全正确。
随着工作的深入,姜志荣应用超声多种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为高危妊娠对胎儿心脏结构与功能影响进行综合系列研究,使胎儿心脏畸形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多年来,来自河南、河北省内外医院的类似患者慕名找姜志荣会诊的有上千例,避免了近百例严重心脏畸形胎儿的出生。她因此获得省计生委、市科技局有关胎儿畸形早期诊断的科学基金资助3项,并获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省医学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她开展的产前诊断专项技术填补了青岛地区的空白,青岛电视台多次对她进行了专题报道。
大多数人是把有限的精力放在一、两件事上,但姜志荣总是同时做好几件事。2008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那年她身兼数职:特检科主任、教育处副处长、民建中央妇委会委员、山东省委与青岛市委妇委会主任、民建青大总支主任、政协委员……特检科刚刚成立,日常工作千头万绪,繁多的社会工作使她空前忙碌。与此同时,《超声心动图学基础与临床》一书必须截稿,一项关于单亲子女教育的社科类课题必须结题,一张教学光盘必须制作出来。同事刘佩云回忆说:“我们都下班走了,主任办公室的灯在亮着;早晨我们来上班,主任办公室的灯还在亮着。”这就是姜志荣的工作状态。那段时间,整个人都绷得紧紧的,丈夫、女儿看不下去了,父母和兄弟姐妹也看不下去了,纷纷劝她松口气,别这么拼。她说:“你们是我最亲近的人,也最了解我做事风格。该做的事若是做不好,我真睡不着觉啊!”
天道酬勤,她经手的每项工作都取得不错的成绩。可是查体结果显示,她血色素很低,免疫出了问题!直到这时,她才回想起来,其实身体早就发出警报:爬上四楼的家,中间要歇三次,谁见了她都说脸色不好,只是她一心扑在工作上,把自己忽略了。
她醉心事业,务实执着,先后主编专著12部,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10余项,以首位获得教学、科研成果奖10余项。她担任全国超声心动图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10余项,先后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青岛市与崂山区拔尖人才、省市劳模、省市三八红旗手、山东省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
精于管理:以人为本,以德为魂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责任重如山。为了科室的医疗服务质量,姜志荣殚精竭虑,带出了一支技术过硬、团结奋进的好队伍。
在同事们眼里,姜志荣在大事上颇有大将风度,条清理晰;在小事上心细如针,科室里谁生病了,谁生孩子了,或者谁的家人住院了,她都会带头去看望,浓浓的人情味让人感到特别温暖。最值得称道的是,她每年年底都要组织一次聚会,要求每个人必须上台表演节目。中午,大家聚在一起排练,这个过程愉悦身心,沟通多了,心与心的距离也拉近了。
年轻的医生付青还是一张娃娃脸,但妇科B超诊断水平却得到临床专家的高度肯定。有人称赞她勤奋、悟性高,但她却说:“我的成绩,完全得益于姜主任对我的悉心培养。”工作第一年,姜志荣安排她周一至周五在本部超声科和妇科超声室进修学习,周末回东区给患者做检查、练操作,再由上级医生复查以检测她的“学习效果”。这样的安排,让付青失去了休息时间,付青也有抱怨和想不通的时候。可一年后,当她独立诊断的结果一次次被临床医生肯定时,她终于明白了姜志荣的良苦用心。
丁昌荣曾经因为心律失常住院,她上午在病房输液,下午回到岗位上带病坚持工作,她的敬业感动了许多人。丁昌荣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高尚的种子,是姜主任营造了一个有利于种子发芽的良好氛围。”姜志荣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中度贫血的情况下,也没请过一天病假。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科室团结、奉献蔚然成风:花甲之年的刘佩云曾连续值班6周,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在自己身上练习多普勒检查;血压升高的王宏桥服下降压药又迅速坐回到仪器前;急性阑尾炎的吴少萍左手打点滴右手操作仪器;李建省在人手紧张的情况下,一个人默默承担接近两个人的工作量……
以人为本,以德为魂。几年来,姜志荣教授带领科室荣获了青岛市和山东省巾帼文明岗、山东省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也赢得了病人和临床医生的信赖。
热心公益:勇于担当,履职为民
在姜志荣风风火火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她利用自己担任的省市政协委员、民建省市委妇委会主任、民建中央妇委会委员等职的平台,为弱势群体做了大量工作。
她关心贫困儿童,带领民建青岛市委妇委会积极参与“春蕾计划”和“希望工程”,资助春蕾女童10名,其中1名获青岛市十佳春蕾女童;她关注贫困妇女的生存境遇,曾与妇科主任崔竹梅一起,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关爱贫困母亲健康与幸福”大型公益活动。她为外来务工妇女举办“关爱妇女权益与健康”的知识讲座,向市妇联推荐13名从事法律、医务界的女会员,参加市妇联组织的“妇女维权志愿者活动”;她关注残疾人,在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组织开展扶残助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为残疾人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免费为50名残疾人健康查体……
为了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姜志荣先后开展了多项社会调研,如关于成立青岛市乳腺癌筛查中心的问题、贫困母亲的生存境遇问题、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服刑人员子女状况问题、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多层次养老问题等,调研形成的提案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围绕妇女、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问题,姜志荣先后提交提案40多件,其中多件被列入青岛市重点提案,得到了市区政府与政协的采纳。她的10件提案分别获民建省委优秀提案、市政协优秀提案、市政协重点督办提案、民建市委组织提案、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先后受到青岛日报、联合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姜志荣对公益事业倾注了无限热情,也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她先后获民建全国优秀会员、山东省优秀会员、青岛市实施春蕾计划工作先进个人、青岛市基层建设先进个人、全省抗震救灾优秀会员等荣誉称号。她所负责的民建青岛市妇委会3次获得妇联授予的春蕾计划先进集体,2次获得山东省先进妇委会,并获青岛市十大公益之星、青岛市公益活动突出贡献奖、青岛市妇女工作创新成果奖、青岛市先进妇委会、青岛市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