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年复一年;365日,日日无休。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他始终以挽救群众生命、护佑群众健康为己任,怀着对卫生事业的无限忠诚,以精湛的医术造福广大患者,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从临床医师到学科带头人再到医院管理者的不平凡行医之路。他,就是青大附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主任孙运波。
忘我 执着 锤炼生命守护神
门外是家属焦急期盼的目光,门内是生命垂危的病人,病床旁是各种复杂精密的仪器,周围是忙忙碌碌的医生、护士——这就是ICU的真实写照。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技术是ICU医生的基本素质,一年365天,每时每刻,他们都在与死神抗争。在为病人守卫生命最关键的一站上,孙运波守卫了20余年,也练就了几分钟内实施微创气管切开气管插管、中心静脉插管和心肺脑复苏三项绝活。他用这三项绝活,与科室人员一起挽救了众多垂危病人的生命。
2004年,青岛市某地发生一起40余人伤亡的重大车祸,孙运波连夜赶赴现场,20分钟内为4个肺创伤病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为8个病人中心静脉插管纠正休克,就地连续指导抢救了3个日夜,使病人全部康复。
2005年,为了挽救一位被毒蛇咬伤的民警的生命,孙运波连续在病房抢救了3个昼夜,并通过互联网向全国相关专家求教,终于使病人康复。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对此作了长达40分钟的专题报道。
还有一次,一位老干部突发心跳骤停,孙运波及时赶到,与120医生一起抢救,成功挽救了病人生命。面对已心肺复苏半小时无效的病人,他毅然开胸直接心脏按摩,虽然手背被肋骨刺伤、手掌被胸壁夹闭得麻木,但他仍不间断进行心脏按摩,直到病人复苏成功......
除了熟练运用这三项绝活,孙运波在急危重症病人的监护、抢救与治疗,全身多器官、系统功能障碍病人的重要脏器保护与支持等方面均有较深造诣,尤其是在心肺脑复苏急救、脓毒血症、多脏器功能衰竭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病人的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和持续血液净化及人工肝肾功能支持技术上有独到之处,填补了青岛地区4项空白、省内2项空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2012年,一名高龄、多胎妊娠产妇入住黄岛院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因为产妇病情特殊,在国际上没有同类病例,治疗难度可想而知。孙运波立即集结神经外科、产科、小儿科等专家,组成治疗团队,对患者进行全力救治。经过近一个月的精心治疗,产妇最终顺产生下一对双胞胎男婴,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例多胞胎妊娠产妇在深昏迷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状态下自然分娩成功的病例。
2013年11月22日,黄岛输油管道突发爆燃事故,造成了百余人伤亡。作为距事故发生地最近的三甲医院的重症医学专家,孙运波义不容辞的担任起了此次救治组组长的重任。经过他率领的重症医学团队的全力抢救和治疗,伤员中的6名极危重复合伤伤员全部脱离了生命危险,创造了入院极危重症患者零死亡的奇迹。多例复杂危重患者的成功救治更是被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众多媒体进行追踪报道。习总书记亲临医院,对孙运波等参与抢救人员表示了亲切慰问。
近十年来,经孙运波指导抢救的危重病人已超万例,抢救在90%以上,患者及其家属们敬重地称他为“救生神医”。
孙运波说过这样一句话:“使病人重获新生,再享天伦之乐,是我最大的幸福与追求”。每次接到求救电话,他总是义无反顾地迅速赶往现场,有时冒着被感染的危险给病人进行人工呼吸和开胸心脏按压,亲自陪护病人做CT检查、高压氧治疗。为了抢救病人,他经常放弃节假日休息以及出国学习的机会,每年义务加班超过100个工作日。能在家里看到孙运波安安静静休息一天,成了妻子和女儿的最大奢望。为了随时救治危急病人,他在私家车上装备了氧气、简易呼吸器和全部的抢救物品……
一封患者来信中写满了对孙运波行医为民的信赖和感激。“我母亲86岁,于今年6月住进内科重症监护室,多次下病危通知,后由孙运波院长接手治疗,经过约半个月的治疗,老人病情已有明显好转,各项指标都在回升。更可贵的是孙院长没有一点架子和派头,对待老人像对待亲人一样,对老人施以了最优化、最科学、最精细的治疗。孙院长的医德让我感受到了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真正含义。”像这样的感谢信,孙运波可能自己也记不清收过多少封,但就是这一封封感谢信凝结成了他忘我执着、救死扶伤的前进动力。
无畏 关爱 燃起生命希望
作为一名从事重症救治20多年的专家,孙运波说“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本职工作。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前,所有的一切都会黯然失色。”带着这份救死扶伤的执着信念,他在一次次重大任务前,用爱与责任诠释着医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山体滑坡、道路坍塌等灾害阻断了重灾区水路、陆路交通,眉山市成为重灾区空转病人的集结地。孙运波作为山东省第二批赴川抗震救灾医疗队总队长和临时党支部书记,带领61名专家在这里奋战了3周,治疗住院病员195名,抢救ICU病危病人9名,手术治疗的104名创伤病员全部康复出院,实现了临床救治零死亡、零交叉感染、零误诊漏诊。巡视灾区伤病员1071人次,清创换药289人次,手术6人次,会诊59人次,转运救护病人123人次。排查气性坏疽等传染性疾病11例,确诊1例并及时隔离和成功治愈。
面对频发的余震,孙运波带领医疗队积极预防、沉着应对。据预报5月19日将发生6-7级强余震,眉山市领导亲自到驻地劝医疗队离城躲避。“我们来就是救人的,绝不能当逃兵”,孙运波严令8辆120急救车整装待发;各组进行地震自救强化训练,24小时做到车不离人、人不解衣;倘若出现险情,全队立即赶往医院抢救病人。
5月27日,医疗队接下了“9点前把全市60名重度复合伤的病人运至双流机场”的艰巨任务,孙运波带领51名医疗队员早6点即到医院做好病人转院前的准备。8点从成都调来60多辆救护车在医院周围排开,仅半小时医疗队硬是将全部60名病人从五楼搬下再搬运上车,确保了及时登机转诊。
孙运波还两次冒着余震、山体滑坡、道路坍塌的危险去绵阳、北川等地汇报工作,联络救援工作的有关事宜。孙运波镇静的目光、关爱的神情、无畏的精神深深感动了灾区的病人和医护人员,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无私无畏、冲锋在前的高尚品德和坚强的党性。
孙运波作为2002年抗击非典和2008年抗震救灾的亲历者,在2009年又成为了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省级专家组副组长,投身到了抗击甲型流感的战役中。加班对他来说是一种常态,为挽救更多重症患者的生命,他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为的是能够随时听候市流感防控指挥部的电话,即使在深夜,只要电话一来,他会马上从被窝里爬起来,第一时间赶到急救现场。青岛没有出现一例甲流死亡病例,这样的成果与重症救治专家组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进取 创新 勇攀医学高峰
对待医疗工作,孙运波极度负责,把满腔热情付与了他的每一位救治对象。而对待科学研究,他严谨求实,从未停止探索创新的脚步。近年来,他承担国家、省、市在研课题8项,主编和参编专著5部,并在国家级及省级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 论文6篇。
在患者眼中,孙运波是一名好医生,技术精,医德高;在学生眼中,他是一名好师长,重培养,善传教。孙运波在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的同时,还扶持后学,积极指导年轻医生掌握新技术,带出了一支知识全面、技术精湛、思想过硬的专业队伍。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在省内率先开展并推广微创气管穿刺置管,持续肾替代、人工肝治疗脓毒血症、多脏器功能衰竭,中西医结合选择性肠道内环境稳态防治肠源性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等技术,使医院的抢救保持在国内领先水平。
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孙运波还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他认真备好每一次课,教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实验。大量的临床事例、深入浅出和生动幽默的讲授风格,使同学们很快掌握了深涩枯燥的专业知识。他指导的研究生全部以优异成绩毕业,并成为医院临床工作的骨干。
孙运波常说:“使踏进死神门坎的人重返生命再享天伦之乐,是我最大幸福与追求。”孙运波身上的光环很多,但他多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对工作兢兢业业、对业务精益求精的劲头,用良好的医德医风和精湛的医术,树立了新时代优秀医生的良好形象。
为病人送去健康,让生命重放光彩——这就是孙运波的执着追求。而对病人那份重于泰山的责任,也必然会推动孙运波以及他的ICU团队走得更高、更远。
相关链接:
孙运波,现任青大附院副院长、重症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医师学会危重症专科分会全国常务委员、山东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急危重症救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30年,擅长各种感染性疾病、创伤休克复苏的救治。在重症感染、心肺脑复苏、休克、创伤、中毒和多脏器功能衰竭诊治等领域有较高造诣。在机械通气、血液净化等生命支持技术有较高的造诣。承担国家及省市在研课题8项。主编和参编专著5部,撰写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曾任省抗击甲流、禽流感防控首席专家,2008年省抗震救灾医疗队队长、“11.22”事故救治组组长。获中国医师奖、山东省援川抗震救灾二等功、青岛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