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力群:医者精术 肝胆相照
2015-01-05 11:27 / 深度报道 / 人浏览

2006年,吴力群与国际著名肝移植祖先Starzl教授交流学习

2006年,吴力群赴韩国延世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2007年,吴力群为时任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担任手术第一助手

2014年,吴力群担任医院国际医疗部专家
 

采访吴力群的时候,他刚刚做完一例手术走出手术室,而下午又有一例难度更大的肝脏切除手术在等着他。

了解吴力群的人都说,他是属于在专业、管理上都高人一筹的人。作为医生,他业务精湛,是学科带头人;作为科主任,他管理科学、民主。30余年来,吴力群怀着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不断进取,勇攀高峰,用严谨的态度推动着肝胆外科的发展,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全省肝移植手术第一人

非凡的成就往往来自平凡的付出。

1983年本科毕业后,吴力群来到了青大附院当了临床大夫。工作后,他并未停止向更高层面迈进,又赴美国休斯敦Hurmann医院和韩国延世大学研修,系统掌握了肝脏肿瘤、肝脏移植等国际前沿领域知识,并取得了博士学位。知识的累积和临床经验的日益丰富,让吴力群迅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肝胆外科专家,35岁就取得了副高级职称,2000年就取得了正高级职称。

也就是在2000年,吴力群率领团队实施了山东省首例肝移植手术,让青大附院肝胆外科成为了业界瞩目的焦点。                 

我国是肝病高发区,每年有近20万人死于肝癌。上世纪90年代初期,肝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也是难度最大的外科前沿技术,在国外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在国内还是一项刚起步的新技术。吴力群在美国休斯顿Hurmann医院进行了肝移植的专项学习后,决心攻克这一难关。 

吴力群及团队一开始先在猪身上进行实验,转流、温度控制、抗凝血等一个又一个的医学难题就接踵而来,他们就一个又一个地解决问题。已记不清做了多少实验,也记不清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实验终于成功。那一刻,吴力群心里激动无比。此后,他又连续做活了8只猪,成为山东省首个成功实施猪肝移植的医生。日趋成熟的技术为日后开展临床手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04月,在院领导和各科室的大力支持下,吴力群把肝移植技术运用到了临床。他和其他专家携手,经过十余个小时的不懈努力,成功实施了山东省首例人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手术,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作为省内首例肝移植的成功完成者,吴力群并未就此停止攀登国际学术前沿的脚步。他又成功救治了2例肝移植术后严重并发症患者,开展了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用一个个首例或第一实现了在国内学术舞台的精彩亮相,也带领山东省肝脏外科手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2007年,吴力群领衔的肝移植项目获得卫生部首批器官移植准入单位。

除了肝移植,在原发性肝癌的研究和临床治疗上,吴力群同样站在了国际先进的等高线上。原发性肝癌是沿海地区的高发恶性肿瘤,在青岛市居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位。通过对近15年肝癌根治性切除患者的长期随访,经过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与基础深入研究,吴力群逐步总结出了影响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短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扩展了孤立型肝癌的概念,完善了肝癌患者个体化综合治疗的策略,开展了以肝切除术为主、包括围手术期介入治疗、对手术不能切除的肿瘤进行局部药物治疗等在内的原发性肝癌综合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我们十多年来的努力,现在原发性肝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已达到59.6%和41.2%,手术死亡率已降至1%以下,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而且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也较以往有了显著提高。”吴力群说。

对有肝硬化背景的巨大肝癌病人的根治性治疗是肝脏外科的难点。吴力群及团队紧跟世界前沿,于201410月成功实施了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吴力群介绍:“该手术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手术方式,对于巨大肝癌剩余正常肝脏容积非常小的患者,是一种达到根治的手术方式,为原来认为不能手术的巨大肝脏肿瘤患者来了新的曙光。我们开展的这项手术在山东省内尚属首例,国内成功实施的也仅有四十余例。

致力于外科手术微创化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在国内领先,更要朝着国际领先的方向大踏步迈进。”吴力群面对赞扬和认可,从来没有自满,而是“贪婪的”吸收着经验财富,在医学道路上孜孜的追求着。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腹腔镜技术的微创优势逐渐被认同。该技术以前只用于胆囊切除,应用于腹部其他手术在技术上还有很大难度。做惯了大手术的吴力群深知大创伤给病人带来的损害,对这种微创技术有很敏感的嗅觉。于是,他开始搜集相关资料,认真研究,并在学术会上跟专家学者交流,获取经验。就在“边学习,边提高”的过程中,吴力群带领团队相继开展了腹腔镜胆囊切除、肝部分切除、脾切除和经腹腔镜下治疗。经腹腔镜微创手术目前已成为科室特色技术之一。2014年,吴力群在微创技术上更进一步,完美结合数字临床医学技术,带领手术团队成功开展了山东省第一例3D腹腔镜下肝肿瘤及胆囊切除术,填补了省内肝脏外科领域的一项空白,为提高外科治疗效果开辟了新途径。 

为了更加精准地高质量完成微创手术,青大附院于2014年引进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微创手术系统——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越是新技术,越是别人做不了的手术, 吴力群越是身先士卒。成为首批应用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医生,这绝非一日之功。为了将这项技术熟练掌握,吴力群先后赴香港中文大学、上海瑞金医院进行资质培训和学习。在培训中,他不仅完成了资质所要求的器官切除等“规定动作”,还完成了动脉吻合、重建等高精尖的“高难度动作”,获得了国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为了更具体地指导机器人手术,他还邀请了瑞金医院彭承宏教授来院实施高难度复杂手术。在资质学习、交流提高的基础上,吴力群又带领团队做了大量演练。身为院长助理、大外科主任,吴力群不仅亲自学习、掌握这项高新技术,还协助制定了机器人手术管理制度、质量保障措施、技术路线、手术指征等详细的管理体系。

在精心筹备和辛勤付出下,201410月,吴力群成功完成了山东省地方医院首台机器人肝脏外科手术,青大附院肝胆外科的历史又一次被吴力群改写了。目前,他正率领手术团队更多地实践,总结经验,充分利用机器人优势,高质量地完成更难、更复杂的腹腔手术。

与患者肝胆相照  为管理倾其智慧

因为专业领域的出色成绩,吴力群担任了山东省医学会普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肝脏外科学组组长、青岛市医学会器官移植专科分会主任委员等多项兼职,并先后获得山东省卫生科技创新人才、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

有了学界的认可,吴力群坦言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而怎样使患者受益最大化、使科室为推进学科领域的发展助力,是他考虑最多的。诚然,他也有自己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为患者古道热肠、肝胆相照,为事业拼搏进取、殚精竭虑。这是吴力群作为一名医者的行为准则,也是他躬身实践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名医生,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患者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是一种幸福。”吴力群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平时的工作中,他始终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患者检查认真细致;对每一次手术,他都充分做好术前及术中可能出现情况的应急预案准备;他宁愿自已累点苦点,也不容治疗上有丝毫失误。因为出众的技术、过硬的治疗质量,受到了患者的爱戴,更赢得了良好口碑。

“我母亲于20107月确诊为肝癌早期,主治大夫吴力群主任亲自主刀,术前耐心与我们讲解病情,术后热心安慰家属,令我们十分感动!感谢吴大夫医德高尚、医术高明,术后双手不得闲的情况下还亲自用手肘给我们开门,热情地宽慰我们,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如今四年多过去了,母亲多次复查均未发现任何问题,说明手术非常成功,效果非常好!最近,吴大夫又在百忙之中亲自来电话问询母亲身体的恢复情况,耐心指导日后的生活,我们全家都非常感激,也非常敬佩吴大夫的敬业精神。我们由衷地祝福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的吴大夫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这是一位患者家属在感谢信中写下的一段话。一年365天,吴力群恪尽职守,用心呵护着生命的健康;春夏秋冬四季,吴力群兢兢业业,用爱把握着生命的轮回。30余年如一日,他用无怨无悔书写着医者仁心的故事,也赢得了青岛优秀临床医学专家、青岛市著名好医生等社会给予的肯定。

作为临床专家的吴力群,还身兼科室主任、院长助理多个管理职务。谈起科室管理,他说:“学科的发展是整体提高,而不是一个人的突出发展。”在他眼里,科室的每一个人都是“才”,都有闪光点,科室专业人员上至博士、七级毕业生,下至硕士研究生,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他采取的是人性化管理,倡导的是协作式竞争。只要有机会,他就会选派科里的优秀青年人外出进修学习,开拓眼界,也会利用自己在业界的知名度,把黄洁夫等大家请来手术指导。而技术竞赛、业务培训更是科室人员提高业务水平的“家常饭”。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吴力群还带领科室人员专门进行了“人性化服务设计”,将医疗服务导向满足病人多样化、个体化需求的发展方向,将服务延伸到院前预防、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和院后电话随访、心理咨询,让来科就诊过的患者如沐春风。

这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全科人员的潜力,使科室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学科整体水平已达到了国内先进,已经发展成为青岛市重点学科、山东省东部肝胆外科医教研中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向未来,吴力群依然保持着拼搏的姿态。在神秘浩瀚的医学海洋,他仍将执着探索,斗志昂扬,攀登科学之峰。“我将带领外科全体医护人员以饱满的热情,为胶东半岛乃至全国患者服务,为肝胆外科发展贡献力量。”

  

 

相关链接:

吴力群,青大附院院长助理、大外科主任、肝胆胰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至今工作于红宝石最新线路手机版外科。1999年赴美国休斯敦Hermann医院进修。现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门静脉高压症学组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理事、山东省医学会普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肝脏外科学组组长、山东省医师协会普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普外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青岛市医学会器官移植专科分会主任委员。担任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等杂志编委。并获山东省卫生科技创新人才、青岛优秀临床医学专家、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青岛市著名好医生等称号。

20004月,率领肝移植团队成功实施山东省第一例肝移植手术。2014年,率领团队实施了山东省首例3D技术下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经数十年努力,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患者10年生存率达41.5%,并形成了完整的个体化治疗策略。2011年,在原有的肝癌院内会诊制度的基础上率先成立了青大附院肝癌诊治多学科协作组,其倡导的网路平台管理等理列入2014年医院重大创新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著100余篇,被SCI收录近20篇。现承担省市立项科研项目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