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坚:走在影像领域的前沿浪尖
2014-12-29 11:13 / 深度报道 / 人浏览

    徐文坚,青医附院放射科主任,德国留学归国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在事业上,有许多人是因爱而选择,而徐文坚恰恰相反,最初走上医学影像学专业,纯属“意外”,成为一名影像专业的医生后,他却深深地爱上了他所从事的专业。他一直致力于追求“止于至善”的境界,因此从来没有在学业上停止过探索和学习。他是一个勤奋的攀登者,朝着学术顶峰的方向不懈追求,每隔三年实现一次跨跃,终于在年近不惑的时候,微笑着站在影像专业领域的高峰。

  自喻“郭靖”,获全国二十多位顶级专家“真传”

  有人曾问他,成功的秘决是否也是“99%的努力+1%的智慧”?谦逊的徐博士并没有谈及自己的付出,他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运气好”:自从走上医学影像学专业这条道路后,在国内他有幸得到了众多一流专家的指导,在国外他得到了世界一流专家的教诲。也许与喜欢看金庸武侠小说有关,徐博士笑着自喻为金庸笔下的“郭靖”,因为他得到了全国不下二十位医学影像界知名专家的“真传”。

  徐博士出生于山东平度,常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民风淳朴的故乡水土,培育出了他宽厚、谦虚、执着的性格。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性格,才会使“好运”对他的频频垂青。1983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学院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当了一名骨科医生,但由于对酒精过敏,不适于从事这个经常接触酒精的临床工作,其时正逢他所在的学校开设医学影像学专业。系主任看好了这个好学、上进的年轻人,多次动员他到影像系从事教学工作。无奈之下,徐博士有点“不大情愿”地走上三尺讲台。当时全国开设影像学专业的大学寥寥无几,几乎没有成熟的教学经验可以借鉴。为了让学生们得到最好的教育,系主任与年轻的他在连续三年的时间里,反复邀请全国各地二十多名放射界知名专家来校讲课,如吴恩惠、刘玉清、曹来宾、夏宝枢、张铁梁、李铁一、李景学、陈星荣教授等等,可谓“大腕”云集,每位教授均有自己独特的专长,徐文坚几乎一个不落地与他们进行了“零距离”接触。

  这些教授们来授课时,短则三五天,长则达十几天,徐文坚时任助教,但他完全将自己当成一个学生,认真聆听,笔记记了厚厚的一摞(日后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就像带着“武林秘笈”),如此反复三年,无形之中为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后,徐文坚还要协助照顾这些专家们的饮食起居,厚道且好学的他深得专家们喜爱,因此与专家们交流颇多,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学到了课本、课堂上一些难以企及的知识和经验,也耳濡目染了这些可敬的师长们的为人处事,学到了他们的思维方式、科研方法。

  与“三”结缘,漫漫求学至“不惑”

  担任助教的几年间,他无时无刻不被这些专家们的敬业精神所感染,因此也有了在影像学专业领域更深一步探索的强烈渴望。他本人是骨科专业出身,对骨关节病的影像诊断有着特别的偏爱,于是在1989年考取了当时在骨关节病影像诊断方面的权威人物———青岛医学院曹来宾教授的研究生。从此,徐博士的人生就和“三”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留在青医附院放射科工作。他说,大学毕业后以为自己知道了不少知识,可是读研后知识面宽了,才忽然发现还有那么多东西不了解。工作后虽然常见的问题已处理得游刃有余,但人类疾病在不断地变化,不断面临的新问题仍然在困扰着他。于是考博的想法不可遏制地产生了,他打算考天津医科大学吴恩惠教授的博士生。

  众所周知,吴恩惠教授是中国现今当之无愧的影像学泰斗,北美放射学会( R SNA)成立至今,其荣誉会员在全球也不过三十余位,吴教授以其对医学影像学的卓越贡献,成为亚洲地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放射学专家,在国内影像学界,水平与地位无人能出其右。在青医附院工作三年之后,经历了吴教授严格的筛选程序,徐文坚获得了报考吴恩惠教授博士研究生的资格,但这时距最后的考试只有二十余天。因为平时工作量大,他没有充足的时间认真、系统复习,成功与否只能寄希望于不多的时间做最后冲刺。但成绩是令人振奋的,徐文坚是考生中的第一名!尤其他的基础课为历届博士考生中的最高分!

  经过吴教授三年的精心培育,博士毕业后他又回到青医附院工作,可以说,现有的学历水平已足够他在岗位上施展才华了。但是,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并没有使他就此止步,他时刻牢记着导师“止于至善”的师训,尽管他也明白达到“至善”是多么的不容易,但与国际一流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方法、科研思路,成了徐文坚的下一步奋斗目标。三年后,他如愿赴德国,做博士后研究,那年他39岁,年近不惑。

  德国求学,三次通过导师考试

  徐文坚的德国求学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

  到德国留学之前,他早听到业内人士谈起德国 R uhr大学医院副院长 L ange教授(前德国放射学会秘书长),是一位资深且苛责的学究型教授。师从国际权威专家,徐博士还曾当成是一个梦。他在网上查到了 L ange教授的有关资料,巧的是看到 L ange教授的一项课题与自己博士毕业时的课题内容有相同之处,于是便以学术探讨的口气发了第一封 e-mail,没过几日便收到回复。随后交流越来越多, L ange教授越来越喜欢这个有想法的中国青年,在徐文坚提出到德国做博士后研究时,这位六十几岁的德国教授竟爽快答应了,并主动包揽了出国的一切费用。

  徐文坚知道,在傲慢的日耳曼人面前,没有真才实学根本无法立足;但他同时很清醒自己的优势,中国人多、疾病种类也多,他的临床经验可能更丰富些。到 R uhr大学报道的第一个月,有一次他在查资料时, L ange教授拿着一张 M R片微笑着走到他身边“徐教授,有没有兴趣看一看这张片子?”徐文坚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教授并没有表现出赞同的意思,两人的诊断结论显然不大一致。两天后的早会上, L ange教授当着众多德国同行的面肯定了徐博士的判断:“术中探察结果与徐教授的诊断一致!”。随后的两个月,又发生了两次大致相同的情况。三个月后,每逢出差或休假, L ange教授都会对科里的年轻医生们交待:“有问题请教徐教授。”在德其间,还应 L ange教授之邀,与他成功合著《泌尿系统影像诊断学》专著,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博士后课题一般需要一至三年完成,徐博士的课题在一年零二个月的时候提前完成。当他打点行囊准备回国的时候, L ange教授带领科内课题组同事击掌放歌“朋友再见……”,为他们优秀的中国朋友送行。

  励志科研勤耕不辍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种成像技术和诊断知识的专业,对从业人员除要求具备纵深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广博的知识面,即所谓的“ T”形人才。否则,不足以应付大型综合医院的医、教、研工作需求。漫长的国内外求学之路,使徐文坚真正成为了具备“ T”型知识构架的一员。放射科中的 M R、 CT、造影检查、普通平片等,对他而言已无难事;神经、骨骼、呼吸、消化及循环等系统疾病的诊断也得心应手,尤其擅长于神经和骨关节系统疾病的 M R、 CT诊断及 M R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从参加工作至今,徐博士除参加医疗和教学工作外,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均用在了科学研究上,已发表科研论文、综述等三十余篇,主编专业著作3部,副主编2部,参编著作8部,其中包括参编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影像学》,成为最年轻的教材编委之一,也填补了青医附院在这方面的空白。参加会议文章、讲座二十余篇,文摘、译文等十余篇。已获省级科研奖励2项,青岛大学科研奖励1项。在研青岛市科委课题3项,年内已申报省部级课题2项。研究项目主要集中于“颅底硬膜外间隙影像断层解剖及 C T、MRI临床应用研究”、“骨髓恶性浸润性疾病 M R研究”、“智能对比增强 M R血管造影”、“肿瘤 M R弥散与灌注研究”等方面。徐文坚所带的5名研究生,有3名已毕业,今年又招收2名,均进行 M R的相关研究。

  他的工作成绩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博士毕业后先后被聘为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院青年学术委员、中国医学高等教育学会医学影像学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山东省放射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青岛放射学分会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分会常务委员、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理事、国际磁共振学会会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编委、中华放射学杂志特邀审稿专家等职务。

  未来的路还很长

  按徐博士自己的话说,他已“二出三进”青医附院,读取博士、博士后时他离开青医附院,可是硕士、博士毕业以及博士后学成归国时三次选择了青医附院。其间也曾面对有些大医院的邀请,徐博士说,选择青医附院是因为他对这里有着特别的感情,他的事业从这里起步,他喜欢医院及科室团结、和谐的气氛,喜欢青岛的碧海蓝天,更为重要的是院领导给他搭建了一个能够发挥他所学的舞台,这对一个学者来说有着致命的诱惑力。

  今年四十岁的徐博士,用半生的时间进行知识积累,他知道科研的路还很长,需要做的事还很多。每天回到家里,他的客厅兼书房的灯和计算机就会一直闪烁到深夜,那一窗的明亮,一定就是映照他探求科学之路的航灯吧!